12月15日,中星微电子在京宣布“星光”系列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
2001年3月,中星微电子自主研发的“星光一号”诞生,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邓中翰(左三)携高层宣布星光中国芯全球销量突破1亿
“推出星光一号后,在当年底,全球销量仅有100万;03年通过转入移动多媒体领域,年底全球销量上升到1000万;今年,通过与Sony、戴尔等国际笔记本巨头合作,全球累计销量突破了1亿枚”,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告诉笔者。
中星微电子是由邓中翰博士在归国后,于1999年在北京中关村创建的一家公司。他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中国芯”———“星光系列”芯片,目前,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已经被Samsung 、Sony、飞利浦、惠普、富士通、联想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唯一在纳市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
国际化有苦衷“实现销量从零到1亿,非常困难”,“星光中国芯”创始人邓中翰称,“中国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国际上很难被自然认可”。
“与Sony合作时对我们并无信任感”,他坦言,从公司初创到现在的七八年时间中,走的很艰辛。
“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申请技术专利是我们的策略”,邓中翰强调。事实上,中国大量芯片靠进口是难以回避的现实。在2005年,中国进口芯片总额达到800亿美元,超过石油、天然气成为第一大进口物资。在2001年前,中国没有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中星微电子成立7年以来,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已发展到“星光五号”,在移动通信上,同时也发展到“星光移动五号”。这些芯片主要被应用于PC和笔记本图形输入和手机移动通信领域。现在星光系列拥有全球数字多媒体芯片的7项核心技术,800多项专利。
“星光中国芯在全球份额占60%”,邓中翰称,目前星光中国芯产量的80%销往海外,分散在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160家客户。
填补市场空白而非技术做为国内鲜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厂商,但是邓中翰还是强调国际化突围的重点是市场而非技术。
“是要填补市场空白,不是填补技术空白”,邓中翰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主体”。在中星微电子成功打入海外并在国内获得诸多奖项后,星光中国芯未来将如何发展?
邓中翰认为“保持创新的活力”和“与全球知名品牌合作”是决定星光中国芯未来的发展空间的关键。
“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不要太强调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指出。实际上,中国对IC产品的指导思想已经从追求高技术含量变成直接面对市场的需求。如何更务实、生产有市场竞争力、能迅速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更显关键。
“芯片无国界、必须走向全球”,邓中翰称。他指出,中星微电子的产业化之路,一是坚持开发核心技术,二是强调全球化合作。2001年,中星微电子与飞利浦合作推出PC摄像头,中星微设计芯片,飞利浦制造和销售;04年,通过在3G数字多媒体终端中的应用,星光中国芯被广泛采用在Nokia、Siemens和阿尔卡特等手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