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冢田实表示,今后日立在华的整体业务,将会以日立(中国)为核心,每年举行两次中国总代表会议,制定和确认公司的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事业新战略”,日立预计今年将会在中国市场实现70亿美元的销售额,到2010年度日立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额将达到今年的1.7倍,即120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日立在华130余家企业的整体协调性更加紧迫
来到中国一年多的时间,作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下称“日立”)执行董事的冢田实没有丝毫松懈:对日立在华投资成立的130余家企业的整合步伐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本月中旬,日立在北京对外发布“中国事业新战略”,同时兼任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日立(中国)”)董事长的冢田实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称道:“我要不遗余力地寻求日立在华130余家企业协作效应的最大化。”
今年59岁的冢田实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学部,在日立供职36年,曾担任过日立海外事业部亚洲事业开发部长、日立国际事业本部长、日立欧洲公司社长。
“中国事业新战略”多年来,日立在中国投资的130余家企业所开展的业务,涵盖了“电力及工业设备系统”、“楼宇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医疗系统”、“电子消费产品”、“建设及资源开发系统”、“汽车系统与汽车系统材料”、“信息电子及面向数字家电零部件与材料”等领域。
根据“中国事业新战略”,日立预计今年将会在中国市场实现70亿美元的销售额,到2010年度日立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额将达到今年的1.7倍,即120亿美元。除此以外,加上从中国向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业务,2010年度日立在中国地区的事业规模将达到130亿美元。
根据“中国事业新战略”,日立已将“社会创新(基础设施)事业”与为此提供支持的“基础技术产品事业”确立为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重点业务领域。
“中国事业新战略”规定,日立将加强四大基础设施事业:电力系统、铁路交通系统、环保/节能等社会基础事业;汽车设备系统、建设机械系统等产业基础事业;城市系统等生活基础事业以及存储解决方案等信息基础事业。
在这种情况下,日立在华130余家企业的整体协调性更加紧迫。
冢田实解释道,日立如果想要顺利发展好四大基础设施事业,就一定要同时大力发展为此提供支持的数字媒体产品、电子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基础技术产品事业领域,寻求到这些领域众多日立子公司之间协作效应的最大化。
“整合日立在华企业”这些领域的企业,去年之前在中国一直各自为营,彼此之间联系很少,很多有效的资源无形之中就被浪费了。日立也没有一个代表中国地区总部的公司对这些企业进行整体协调。这些都不利于日立在中国的整体业务发展规划。
肩负着“整合日立在华企业”的重大责任,作为日立执行董事的冢田实于去年2月来到北京。在冢田实的努力下,日立(中国)于去年4月份取得了商务部批准的地区总部资格,成为了日立在华集团的统括公司。
冢田实介绍,取得地区总部资格后的日立(中国),能够根据需要对日立在华企业进行投资,并强化研发活动,拉开了日立在华业务的整合序幕。为了达成协同作战的目标,日立(中国)对130余家企业的管理,就应该由“松散管理”提升档次至“集中管理”。
去年4月,冢田实在日立(中国)中设置了集团经营推进本部,提高事业战略的制定、提案以及执行能力;为了加强与政府/行业之间的协作,日立(中国)还设置了涉外部门,强化涉外活动。一年来冢田实还不断扩大日立(中国)的经营范围,例如统一管理日立在华企业的国内采购、从海外进口原材料,推动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推广生产技术,实施共享服务等。
日立集团于2000年在日立(中国)内部设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去年4月,冢田实将该机构从日立(中国)分离,成为独立的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为日立在华130余家企业提供研究开发功能。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相同领域的日立子公司因各自独立研发而造成资金、人才上的重复投入。
冢田实表示,今后日立在华的整体业务,将会以日立(中国)为核心,每年举行两次中国总代表会议,制定和确认公司的发展方向,通过推动“One Hitachi”(一个日立)方针,寻求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日立(中国)还计划在2010年之前设立财务公司,这样能够统一筹划130多家日立在华企业的材料采购、销售等工作,如果其中的企业碰到资金周转困难,可以向财务公司借款。冢田实认为,成立财务公司能够提高日立在华整体业务的资金运作效率,发挥控股协作效果,便于这130多家企业进一步强化整体协调与资源共享。
对话冢田实:大力提升中国本土化人才比例《第一财经日报》:跨国公司在中国都在大力推行本地化战略,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才本地化”,日立(中国)目前在中国的本地化人才战略目标是什么?
冢田实:日立在中国有130余家企业,这些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都在中国销售,日本人当然没有中国本地人那样熟悉中国消费市场。日立(中国)正在大力提升中国本土化人才所占比例。
目前,日立(中国)的负责人还是以日本人为主。不过,从长远看,日立在中国成立的公司还是由中国人管理最合适,这是我极力主张的本地化人才战略目标。根据“中国事业新战略”,到2010年度,日立(中国)的各销售及业务岗位三分之二的负责人将由中国本地人才担任。同时,包括提拔为高层管理人员的举措在内,日立将采取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员工满意度,积极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本地人才。
日立还将在中国各地大力推动包括“日立赞助中国学者访日学术研究项目”在内的各项公益活动。
《第一财经日报》:日立在技术创新研发上,有没有和中国本土相关机构进行过合作?
冢田实:相对于日本研发人员,中国人能够更加容易地研发出适合中国本土市场的产品。近年来,日立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学府在各种技术领域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并于今年11月与清华大学签署了一揽子技术合作协议。
今后,日立还将大力开展与中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强以中国本土人才为主导的技术开发,努力推动以“产学合作”为基础的共创型技术革新。
《第一财经日报》:日立在华成立的130余家企业,在引进人才上,都是各自独立招聘所需人才的吗?
冢田实:日立已经制定了以地区总部为主导的人才战略,所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招聘,是通过“联合招聘”进行的。为了继续推动企业经营的本地化,实现由中国本土人才主导的经营,日立今后将大力推进集团整体的人才聘用和人才培养事业。
去年,日立在中国的25所大学开展了集团联合招聘活动,一共录用了250多人,今后日立还会定期举行集团联合招聘活动。(梁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