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年末的“馒头血案”后,“恶搞”就以幽默、反权威、草根话语权受到民众的欢迎。进入2006年,“恶搞”开始在网络泛滥,它像一把调料,被见缝插针地撒得到处都是,善意或恶意地逗乐大众。
恶搞文艺作品成了家常便饭,《夜宴》成了《晚饭》,《黄金甲》变成《大波妹》。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逗乐,“恶搞”一旦滑入“恶俗”的漩涡,就会伤着看客的胃口,甚至陷入被打压的境遇。恶搞《闪闪的红星》差点惹来诉讼纠纷,恶搞《开国大典》被工商部门认定违反法律,迅速纠正。但刘胡兰、董存瑞等红色名人依旧难逃被恶搞的命运。舆论认为,恶搞红色经典触犯了道德底线,对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造成恶劣影响。
与恶搞有关的争议不断。拥护者高扯“平民娱乐”和“反权威”大旗;反对者坚持道德底线的捍卫。什么是恶搞,如何正确引导“恶搞”,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议题。(本报记者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