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昨日发布的《2005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指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影响严重,去年中国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遭遇直接损失,损失达到691亿美元,贸易机会损失达1470亿美元。
商务部世贸司负责人昨日表示,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传统关税壁垒正逐渐削弱,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正日益明显
。这集中体现为两个“2/3”———国际贸易新规则的2/3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国影响贸易的新规则的2/3也是技术性贸易措施。
当前,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去年中国有15.1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产品由于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损失,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17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19.29%。
报告指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产业主要是食品土畜、木制品和机电高新产品,直接损失最为突出的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全部直接损失的43.2%。从趋势上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
报告称,因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出口造成损失较大的贸易对象国,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主要内容集中在“环保”“安全”“包装”“卫生”“标签”五个方面。
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71.8%接受调查的企业选择通过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国际或对方标准来积极应对;63.4%的企业认为还要争取获得国际权威认证和出口国认证。此外,企业还希望通过多双边磋商、WTO争端解决机制、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或出口目标市场标准制修订,以及司法救济等方式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