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家庭移民澳洲后,子女教育成了头等大事,究竟是让孩子在全西方环境中成长,还是在华人圈“抱团成长”?这样的话题,戳中了无数海外爸爸妈妈的心...
华人妈妈Fiona在儿子Lucas 4岁多移民到澳洲,家中还有另外2个3岁多的小朋友,顺利移民安家后,她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
大儿子Lucas正直上幼儿园的年级,考虑到孩子的英语教育和思维融合性,Fiona为他选择了白种人为主的幼儿园。
在这个几乎用不上中文的班级,Lucas每天用英文交流,和班级里的洋人学生关系也处得挺融洽,也处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并获得老师的夸奖……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能明显感受到:我家孩子作为班级的‘少数民族’,难以避免的‘边缘性’...” Fiona感慨地说到。
让Fiona感慨颇深的是这所小学举行的一次迪斯科晚会活动。第一次参加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Fiona和Lucas都觉得很新奇,也很期待,为了这场活动也是精心打扮了一番。
然而一到现场,妈妈和儿子两个人瞬间就怂了。眼前这些不认识的白人小朋友,简直可以用“奔放”来形容,年龄没有多大,但是社交欲望和表现欲望浓厚地让Fiona都有些吃不消,“镭射灯光扫射下,这些才丁点大的白人小朋友,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往舞台上蹿,那场面简直像是‘群魔乱舞’,这些小朋友非常享受其中,又唱又跳,特别融入其中...”
“我家儿子平时已经算很开朗外向的孩子了,但是跟这些白人小孩相比,顿时就显得有点木讷了。”
“可能还是中国人的本性起到的作用,见到这样的场面,我儿子真做不到像这些彼此不熟悉的洋人小孩一样很快就融入进去尽情唱跳,相反地,Lucas显得有些胆怯。”
“那时候,哪怕有一个其他小朋友能跟他说一句‘我其实也不敢上台跳舞’,我想儿子的紧张感都能得到缓解,然而一个‘拘谨’的人都没有,平时和Lucas玩的要好的那些白人小朋友,都在台上很享受地唱跳着,认识新同学...我这才注意到,有些融入,真的只是表象上的...”
那次活动,Fiona和儿子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被儿子硬拽着要回家。后来,只要学校再举办这种陌生交流活动,Lucas就会表现出消极情绪,不是太感兴趣。
这种“边缘化”的感觉,后来也在家中的其他两个孩子入园后,陆续暴露出来,家中三个孩子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这让Fiona十分担忧。
华人移民子女,逃离不掉的文化“怪圈”……
研究学者Berry曾将移民对于移居国的文化适应程度进行了四种象限的区分:
第一种:文化整合“Culture Integrition”,这是中西方文化共生共存的最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下,移民子女不会摒弃自己族裔的文化基调与底蕴,拥有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可以接纳并适应移民国的语言、交流、学习、工作环境,重视和维护与他人的关系。
第二种:文化隔离“Culture Seperation”,这种子女意识形态的养成,来源于父母对中西方文化的偏重性选择。这也是目前澳洲许多华人家庭存在的常见现象:
很多华人父母比较偏重中式教育,东方文化,因此即使移民了,依然躲在自己的文化圈层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人圈”,鲜少触碰白人社会圈层,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导子女生活在这个圈子里。
第三种: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指移民子女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祖国文化,并彻底认同移民国当地的文化,比如一些华人移民的子女,甚至连中文也不会说。
第四种,也是最可怕的一种,叫做:文化边缘化
再回到开篇Fiona的讲述里,在真切地感受到家里的老大,老二,老三纷纷开始陷入“边缘化”的移民子女“怪圈”中后,她和老公商量了一下,很快就给三个孩子集体转园。
三个孩子新换的幼儿园,均是华人小孩比例较重的教育机构,有30%以上的华裔。
“Lucas新幼儿园的一个老师,还是个上海人。那一瞬间,感觉特别亲切...”Fiona一家正巧是上海移民。
“转园第一天,那个老师在班上直接说起了上海话,刚开始,我家小朋友还有些怯生,一听老师说起了家乡话,紧张情绪瞬间大大缓解了..."
Lucas班上有不少上海移民的小朋友,学校这样安排,可能也是为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现在,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想让移民家庭的小朋友们真正能够适应澳洲的环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自己也过得开心,其实需要的是家长和周围环境带给他的安全感,要有文化熟悉感,而不是直接扔到一个对孩子而言完全陌生的环境,如果这样,家长稍不注意,就会忽略孩子的性格问题。
现在最令我开心的,就是孩子在这样的华人小朋友比较多的幼儿园成长,这样一来,大人和小孩交流起来都方便,小朋友现在不仅能用英文沟通,被身边的小伙伴和家长们带领的,中文交流也很频繁。”
看来,文化环境对于子女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作为移民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融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认同危机具备警惕意识,同时要通过细致观察,合理地判断与选择,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不要让孩子落入“文化隔离”“文化同化”甚至是“文化边缘化”的怪圈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