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的工夫,众多的SP商却遭遇了由天堂跌落地狱的痛苦。
今年7月,ChinaMobile下发了整治SP业务的"11条军规",包括"二次确认"、"包月服务定价不超过10元"等严管SP的内容,并直接造成了国内SP的生存恐慌。SP行业也因此引发强烈震动,Sohu.com、新浪、Tom.com、空中网等海外上市的SP公司股价大跌,市值蒸发数百亿。许多中小SP忍受不了政策的压力,被迫转型或者被大型SP收购。
9月15日早上出现在信息产业部官方网站上的14条规范SP的通知,让一直提心吊胆过日子的SP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在遭遇了瘦身出逃的混乱后,来自官方的“14条”反而让挣扎着存活下来的SP很是平静。于是,有市场人士乐观的认为,信息产业部的这个规范条文,可能是历时半年多的SP行业整治的结束。一些SP从业人士也对14条的出台表示欢迎,因为这意味着长达半年的整治已经盖棺定论。
然而,一场消费者期盼已久的整顿活动会真的就此落下帷幕吗?我们静观其效。10月10日是“14条”切实执行的日子。其中对于SP商影响最大的“举证责任”归属以及“二次确认”都将于今日开始显示它的威力。在这样的整顿下,SP行业无疑将会加速洗牌,瘦身也好、出逃也好、转型也好,在理想的整顿环境下,一切不适合生存的SP商都将像这个行业的暴利泡沫一样,给新的市场和新的消费环境腾出空间。而残留下来的SP商恐怕也难逃“内伤”,及时的转型成为继续存在下来的唯一出路。
曾几何时,SP被视为一个朝阳产业,可惜从朝阳产业到残花败柳并没有用太长时间。
仅仅在最近一年,SP厂商就增加了约一倍,歧型繁荣,在截至2004年年底,这个数字仅为9000家左右,而一年时间不到,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有18400多家增值服务公司,其中86%在信息服务业,也就是说,全国有1.6万多家俗称SP的企业,包括跨地区经营的1052家。
而随着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6月开展SP专项整治的开展,已经有164家SP走向末路,以后随着整治的开展,SP的日子必会更难过。
这真的可谓应验了那句经典的决断:“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
二次确认--整顿SP之“倚天剑”
二次确认,被认为是ChinaMobile迄今为止祭出的最厉害的一招,其根本就是掐死了“自收费”的空子。目前许多SP正是靠着默认用户赢得收入,二次确认的推出,意味着SP行业的门槛将大大抬高,相当数量的SP会因不具备相关资质而被迫出局。“不幸的”是,无论是早先ChinaMobile的“11条”还是而后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官方发布的“14条”,都祭出了这一“倚天剑”。
二次确认即用户必须再次确认是否订购业务才能产生订购关系。这规范了SP的一些违规操作手段,如强制绑定和陷阱信息,而这一块占SP收入的20%以上。据资深统计人士估计,二次确认执行后,将影响到SP近60亿元的收入。
举证责任--整顿SP之“屠龙刀”
9月26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向各运营商转发的《关于信息服务类用户申诉调查处理的实施细则》规定中指出,消费者举报运营商,SP必须提供充分证明说明自己没有过错,若无法说明,则被判为违规。
这一改革策略意味着用户只要投诉而不需要举证,这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由于所有证据都由SP或运营商掌握,而消费者由于很难举证以维护自身权益的困境,信息产业部《细则》就规定, 用户申诉反映电信业务运营商信息服务业务服务欺诈和乱收费,提供服务的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不能提供出上述用户自主订制的证据,应判定为违规订制。应按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双方提供的收费依据核定退费起始日,由电信业务经营者按规定和承诺给用户退费。而对于不良SP来说,这次的打击应该比二次确认更为猛烈,而痛打不良SP“落水狗”值得称赞!
当然,比起以前为所欲为的逍遥日子,现在的SP遭遇的掣肘远不止于此。但是为了给消费者一个放心的通信消费环境,好像无论怎样的整顿和军规都不足为过。而在经历了多重洗礼后存活下来的SP不仅仅是要从观点上改变旧日的“暴利”幻想,也要意识到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作为一个SP商该如何占有市场,“内容为王”的时代将鞭策SP商要么寻找新的市场蛋糕,要么向下游拓展空间,走SP+CP的路子。
相信只要走上了正轨,SP也不会坐立难安的如惊弓之鸟。而年内将要出台的手机实名制也不会对正当的SP商有多大的威胁。那些仍然存活在整顿缝隙中的违规SP也将会在无数次的新规和新政中因屡屡的担惊受怕而最终被清理出局。因为,电信监管的大旗会永远飘扬,而监管的大刀也会永远高举。
我们由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