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单纯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已经无法保证中国电信市场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随后的市场调整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由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应成为目前中国电信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自8月底各大运营商公布了2006年中期财务报表之后,运营商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逐渐成为业界炙手可热的话题。那么,业界是如何看待各大运营商经营业绩的?如何才能缩小运营商之间的“贫富差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诺达咨询高级咨询师周连升。
记者:2006年中期财报显示,ChinaMobile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增长25.5%;中国联通28亿元,增长20.2%。两大固网运营商分别是中国电信140.8亿元、中国网通70.9亿元,同期下降4.2%和7.7%,。您如何看待这一组经营数据?
周连升:从四大运营商截止今年6月份财报,可以看出固网运营商领地逐渐被移动运营商侵蚀,固网用户增长缓慢,移动网络对于固网的替代性增强,分业运营的局限性日益显现。ChinaMobile净利润超过电信、联通、网通净利润之和,中国联通净利润尚不及ChinaMobile净利润的十分之一,移动运营市场已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已经失衡。
市场结构失衡,运营商无法形成有效竞争,消费者及产业链成员谈判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发挥电信市场的整体效率,更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目前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单纯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已经无法保证中国电信市场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随后的市场调整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由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应成为目前中国电信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来调整当前严重失调的电信市场格局,那么,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这一观点的?
周连升:政府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应该是兼顾国家、运营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消费者利益,确保中国电信业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从竞争角度看,竞争不仅为企业生产成本最小化提供了激励,而且限制了价格,确保以最低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建立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结构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电信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因素,电信运营商日后也将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新格局,提高自身竞争力是国内运营商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此外,从技术角度看,政府应充分分析技术发展趋势,资源配置应该有利于中国电信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电信网络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渐被分组交换技术所取代,全IP网络是未来电信发展的趋势之一。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应该有助于FMC(移动固网融合)及3C融合在技术及运营层面的顺利实现。
记者:对于政府主导优化电信市场资源配置,您有何具体建议?
周连升:首先,分业运营应转向全业务运营。美国是电信分业经营的典型国家,但其分业经营并没有取得成功,AT&T的分与合就是最好的说明。同样,中国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要求,而全业务运营是促进有效竞争的要求,也是适应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从截止今年6月份的运营商财报,中国电信净利润增长率已明显放缓,而移动运营商则保持了较高的(20%以上)净利润增长率,两大阵营呈现出严重的“一边倒”的态势,市场结构严重失衡。FMC(固网移动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将很难协调各方利益。实行全业务运营,才有真正为运营商间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多网融合及新技术的引进,提高网络整体效率。
其次是非对称管制问题。对主导运营商采取非对称管制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政府采取非对称管制措施的目的是通过对主导运营商的行为进行管制,保护市场的新进入者,创造有效的竞争环境。如英国对BT实行的价格上下限管制措施。韩国曾强制要求SK限期降低市场份额,澳大利亚Telstra实行价格上限管制。目前ChinaMobile已经成为电信市场的主导运营商,可以考虑对其进行非对称管制。
重组将是改变目前竞争格局的一剂良药。ChinaMobile独大、联通无力抗衡、固网阵营增长乏力,合理的重组方案对于政府平衡电信市场竞争主体(运营商)实力,促进电信市场竞争,不失为一剂良药。我认为除考虑重组成本、多网融合技术要求等因素以外,在竞争层面,重组不仅需要考虑国内运营商间的实力均衡问题,更应该考虑中国运营商的国际竞争力问题,通过重组造就有实力的新的竞争主体,与目前主导运营商抗衡,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同时也是应对中国加入WTO,电信竞争全球化的需要。
ChinaMobile的发展对于带动中国电信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在主导运营商采用掠夺性竞争行为(如低于业务成本的定价)遏制竞争对手及阻止市场的新进入者的情况下,政府应及时采取非对称管制措施来均衡各方实力,防止竞争失效。这也是为确保中国电信业成功重组应考虑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