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令人印象深刻的上市之旅之后,这一年的杨镭面对的是一段全新的后纳斯达克生活。都说绚烂之后是平淡,这位不甘平淡的"中国SMS第一人"又 会如何设计掌上灵通这支"无线娱乐第一股"的未来?
见到杨镭的时候,再有两天就是他正式出任掌上灵通CEO的两周年纪念日。
一年前的上市恰好处于两周年的当中。office墙上的液晶电视里还在反复播放着IPO前后令人难忘的镜头,杨镭已经有理由为后一年的表现感到同样自豪:二月底公布的公司年报中,灵通网2004年毛营收为5030万美元,是2003年1660万美元的三倍。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灵通在SMS业务量上比起2003年略有下降,却在2.5G服务(彩信、WAP服务和Java游戏等)领域获得了全新的增长。在杨镭的眼里,"第五媒体之梦"正变得和他手机里的彩信一样真切。
这样的发展并不奇怪。实际上,一年来杨镭一直在为自己和灵通寻找新的目标。用他的话说,"市场总是快速变化的,我们这一行特别明显,所以千万不能有守成的心态,必须要二次创业"!二次创业的杨镭停不下来,每天路上车上总是在摆弄手机,满脑子想的都是工作,因为这一行里,一个偶然的新的idea很可能就是一个新的赢利模式。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上班路上的一通电话让杨镭想到了个非常不错的点子,风风火火的他一到公司便找来两位高管讨论:"如果这个做成了话,我们又有一项可以稳定增长的业务了!"
眼光:找到"法拉利"
这一行很看重想法没错,但一个主意冒出来后是应该忘掉还是赶紧找人实施,就要考验眼光了。这方面杨镭很自负,不光是现在,一直以来他都选得挺准。
男人的眼光,从他选择的妻子和车子应该可以看出个大概。杨镭口中的太太是个聪明贤惠的人,不太懂商业,在杨镭下决心回国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说,"我们好好做,做不成,我们再回去做工程师就行",这让杨镭心里一下子有了底。在硅谷的时候,杨镭有一辆宝马740的加长车。宝马车很低,像豹子,杨镭很喜欢这种感觉。那时杨镭一家驱车30分钟,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半月湾"的海滩,停在酒店门口,会有很帅气的小伙子来开门,下午可以泡英国茶,还有最好的小点心。小孩子在那里捡贝壳,然后有人穿着苏格兰裙子吹风笛,海风刮得很凉,"你会觉得那种意境棒极了"。
杨镭当初选择掌上灵通,也透着他选车的眼光。"那时候的情形就象是有一辆法拉利,车是好车,但是挺脏挺破也没有汽油,大家也都把它扔在那儿不敢去碰它,我偏不信上去一摆弄,结果发现原来这儿还有个副油箱哪,这么开着就跑了"。
羡慕杨镭的人说怎么好事儿都让你赶上了?但杨镭自己知道下决心挑上这辆"破旧法拉利"并不容易。那时侯杨镭自己在硅谷的RIVALWATCH(网络情报)公司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之父"Arthur Rock的青睐,业务、收入都非常不错,和灵通的相遇也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而已,"错过了也就不碰头了",而就在碰面的那一次,灵通把一个叫做' 语音增值' 的概念摆在了杨镭的面前。
那时的灵通已经连续多年亏损,但在硅谷接触过这一领域的杨镭对"语音增值"的概念特别认同,他隐约看到了成长中的市场。"灵通是一个宝,就是要找到一种方式改造它,驾御它"。但是灵通属于线下SP,当时行内的大佬位置都被线上SP---也就是三大门户网站占据着,门户网站有着巨大的浏览流量作为后盾,灵通有戏吗?
有趣的是,这个问题一年后在美国进行上市路演时也屡屡被投资人提及。杨镭的回答始终只有一个词,专注。"做纯粹的SP",杨镭下定决心,辞掉了自己在美国公司的CEO职务,开上了"灵通"这辆当时看上去破破旧旧,怎么都不象发动得起来的"法拉利"。找到副油箱的杨镭一阵猛追,结果不但追上了竞争对手,自己也没想到市场会好到这个程度,直接就把车开进了纳斯达克。
杨镭说好的眼光大致来自于两大元素:一是自信,二是对行业的审视。你要能看到一个别人没看到的机会,同时又不因为别人没看到而怀疑自己。在杨镭看来,往前的路上一般有N种走法,但是都被无数人走过了,要么能发现一条N+1的路,要么就是有一条路,大家都不走,觉得没钱,没市场,前景不明朗,这时候你就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就走不通。"如果你的脑子一天24小时甚至做梦都梦这个东西,你也能看得很准吧?"
说到眼光,杨镭还有一项挺神奇的本事,他知道对手比自己强还是弱,强在哪,弱在哪,对手有了个新的市场举动,杨镭就会自己琢磨,他们在想什么,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这个圈子里并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大家都挺熟,一般私人的场合也互相沟通聊天,但要达到杨镭的程度并不容易。"就象打仗的时候,双方将领彼此间的认识与知晓程度常常可以左右战局。别人看到的东西我能看到,我在这个行业里看到的很多东西别人未必能看到,所以我特别有信心。"
冲劲:最爱不安分的车
杨镭把掌上灵通看作一辆法拉利。而在现实中,他最喜欢自己在美国创业时买的那辆宝马车:"宝马是男人的喜好。我觉得宝马象征着这个人已经成功了,但是还要更成功。开着觉得很有冲劲,感觉自己很年轻。而开奔驰,就会觉得自己是个老板,功成名就,我可以退休了。"
或许这种对车的感觉可以解释杨镭颇为"奇怪"的职业经历。了解杨镭的人都说他是个创业型的人,可如今他做CEO职业经理人做得有声有色。而翻开他的履历表,你会发现这种"不安分的",创业者和经理人的角色转换还不止一次。
1988年,这位中国电力科学院的研究生在中关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一年后赴美任职;1994年,杨镭出任Hong Kong新世界电话公司INFA电信销售和商业发展部总经理,开始了职业经理人生涯;1995年他得到了美国波士顿公司的资金,以其旗下STI公司CEO的身份回京创业;1999年起,杨镭在硅谷创办RIVALWATCH(网络情报)公司,直到2003年第二次海归,出任掌上灵通公司CEO。
三次创业、两次海归、两段经理人生涯,这就是杨镭。"我的路是不停的转折,身份是在不断地变,但是始终保持冲劲,每一步都走得比上一步高,划出锯齿状的痕迹。"杨镭说。同样保持的还有创业的激情,不一定是说自己开公司的那种,而是真正的开创事业的心态。"其实哪个经理人在企业中不需要创业心态?"
"那为什么是锯齿状而不是台阶状呢?我们平常总说上一个台阶嘛"。
"台阶状也就意味着你不愿意去放弃目前的一些东西。总是想在现有的平面上再上一个台阶,去追求新的高度,往往我现在是一个总经理,就一定要工资也好、职位也好都比现在的高。在事业上很少存在着这种理想的情况。我喜欢有冲劲,所以我敢放弃' 现状' 。让步也好、赌博也罢,委屈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换取更高的东西。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也看不透。"杨镭话中透着豪气,让人觉得这种能上能下、进退有据的潇洒劲儿,或许正与宝马从螺旋桨演化而来的图标所表达的精神相一致。
1986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摆在杨镭面前的是一条非常不错的事业之路:当时的他已经是三峡工程专家论证组里最年轻的成员,其设计的模型还获得了水电部科技进步奖。但是不安分的杨镭放弃了"专家"之路,选择了两年后在中关村开始第一次创业。一年后,杨镭觉得"外面的世界"正越来越精彩,是时候出去看一些东西、学一些东西了。
舍弃了自己的电脑公司(当时中关村中少数的几家赢利企业之一),杨镭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美国。而挺富戏剧性的是,就在去学校报到的半路上,在三峡论证时打过交道的ABB公司给了他一个担任亚太区项目技术经理的机会。杨镭留了下来。之后的4年,杨镭觉得是自己丰满羽毛的过程,有心人杨镭学到了一家大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小到打印机放在哪里,秘书怎么转接电话,大到CEO的决策和执行,公司业绩好了如何,不好又如何,商务交往是什么样的......这给杨镭之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踏实的基础。
有一件事让杨镭印象特别深刻:杨镭是业务主管,负责项目。初来乍到的,杨镭觉得干活应该主动些,有时候要复印就自己拿过去。结果却被财务主管制止了。杨镭挺纳闷:我主动去干活,为什么不让呢?财务主管说:"我一个小时付你多少钱?我一个小时付给秘书多少钱?你这样浪费时间去复印,你就是浪费我的钱!"杨镭恍然大悟:这就是商务思维模式!
那段时间只有两件事让杨镭时感心情烦躁。一是当时大陆到美国的留学生还不象现在这么多,也没有什么"成功人士"的案例,同是华人圈子,就对"大陆仔"颇有些看不起。这让杨镭有些郁闷:自己好歹也是清华的名校骄子,中关村创业,算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一个人,可是到了国外,别人也不知道你是谁,任谁和你说话都能透着优越感。又过了段时间,有人写了一本书,是说大陆留学生如何在美国获得成功的,把已任ABB亚太区项目技术经理的杨镭也写了进去。最后起书名的时候,为了能"突出概括"这个大陆来的群体,作者左思右想,最后起名叫作"硅谷红卫兵"。这让杨镭感觉哭笑不得。
二是虽然工作不错,也有东西可学,杨镭还是经常受到创业冲动的煎熬。技术工作经常要做琐碎的事情,杨镭的活儿有时候就简单到把机房的地板打开,把线接上。杨镭心想我怎么在干这事儿啊。好在满脑子挥斥方遒,想着把什么机构运作好,把谁谁收购了的杨镭还能把心态放稳。"那时候国外的环境不允许直接去经商,英文也不行,刚到那里也没有什么合法的经商的身份,你必须要认识现实,有目标不等于好高骛远。与其这样,你还不如耐住寂寞的放一段时间,让自己先学一点东西。等过了一段时间后想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杨镭对自己说:"这一刻总有一天会到来的"。
机会还是来了。Hong Kong世界电话公司需要一位有中美两地背景的人来担任总经理。凭借着国际公司的历练和中关村创业的经历,杨镭一击即中,来到了Hong Kong,从技术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了一名职业经理人。杨镭禁不住感慨:锯齿状人生的精义也就是有冲劲、敢于突破现有境遇。如果安于成为"专家"的现状,就不会有深谙国际公司规程的杨镭;如果安于在美国找一份工作,也就不会有后来的CEO杨镭、创业者杨镭。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当你认定一件事情的时候,机会就会找你,当你玩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钱也就跟着来了。如果一上来盯着钱,盯着眼前,往往就没有这样的结果了"。杨镭相信只要专注,敢投入就一定有结果。"当你做得好的时候人家会看到的,会有人说:' 呦!以你的能力你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有个机会你想不想试试?' "
未来:我要建一个车队
杨镭把他的"法拉利"开到了纳斯达克,他说接下来,不论是队伍还是产品线,都需要"二次创业"---也就是说,要找到更多的"法拉利",最后组织成一支无敌车队。
要建车队首先要有人,杨镭带队伍有他自己的一套。从担任掌上灵通CEO的第一天起,他就从办公室里搬了出来,和员工坐在一个大的办公区域里,把公司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状态。
"要不是现在工作太忙,每天要见很多人,还有很多涉及商业、董事会机密的东西,我还是宁愿和我的' 士兵' 坐在一起。"上市后老大不情愿地坐回办公室的杨镭还是坚持他的"一线理论":"你去看好了,一个将军和他的士兵在战壕里啃一个窝头,浑身都是泥巴,和一个将军坐着小车、带着助手,士兵见不着他的面,绝对是不一样的!"说到兴起的杨镭让人觉得哪天他也会象那个倔强的美国老头一样,跑到沙滩上跟个排长似的摧毁一辆敌军坦克。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美国大片,杨镭最近经常引用的是片中潜艇艇长的一句话:"Without me,you are nothing,Without you, I' m nothing."
杨镭喜欢冲在一线,但是上市后的灵通机构毕竟庞大了许多。杨镭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公司大了以后,他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力量把整个机构支撑起来,就象一个车队,不能车手一个人跑得挺欢,要有其他赛车和整个维修团队。"这是一个挺本质的问题,随着公司的发展,从CEO开始公司的管理层应该怎么来发展?我不停问自己也问手下的干部,你能否随公司发展而发展?小公司的时候你手下三个人,现在是三百人,你能不能管起来?"在这样一家大公司里只做个人的英雄,不但会累死,也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杨镭不断地挑人、提拔人,象挑"法拉利"一样。
杨镭的挑人理论叫做"学位体系"。这倒不是说是杨镭觉得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就一定行,在他看来,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区别在于:本科生是老师出题,老师帮助你解决问题;研究生是老师出题,你自己解决问题;博士生是自己出题,自己解决问题。"公司副总一层应该是博士生,总监一层起码要是硕士生......",把管理层扩充后,杨镭就给他们接着讲"创业精神"。"你们要把自己看作就是小CEO,什么意思?你在带领团队去完成公司分派或是你设计的任务,我是谁呢,我是风险投资了,我把公司所有市场资源、销售资源、人力资源、办公室投给你,你把事做成,你就是在创业,你在公司内部创业,就算有天你想真正做一个创业家,你会发现自己在灵通里面已经有了练手机会!"杨镭的理论看来挺好使,两年里从60人到现在600人的发展速度,掌上灵通"车队"运行得有条不紊。
有了人之后就要有更多的"赛车",更多的可供商业化的点子。找到更多的"法拉利"就成了杨镭的重要工作。在2.5G服务大踏步前进的基础上,杨镭今年亮出的新招儿是"百万无线创业计划大赛"。这种创业计划竞赛的方式最早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Yahoo!、 Netscape 、 Excite 等响当当的公司都是在美国各所大学举办的此类大赛中诞生的。或许举办这一大赛还会有这么个"计较":高校中的年轻人,本身既是无线娱乐这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体验者,拥护者,同时又是最有创造力,爱幻想的一群人。他们未必一上来就能设计出成熟的"法拉利",但是出现个燃料电池、太阳能动力之类的前卫概念却是大有可能。到时候,就看杨镭的眼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