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大地上流行最为广泛词汇,但是在我看来,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沁入国人骨髓的一种文化基因。
赵本山是“忽悠”的有力推动者,一个地方的词汇借小品这个载体流行全国,未必是词汇有多好,而是它点燃了中国人多少年以来心中就有的一个文化秘密。那就是我们的思维和说话及行事本来就“忽悠”,是拿手好戏。所谓“一步三个谎”指的就是这个“境界”。
“忽悠”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有“幽默”的外包装,有情节上的引人入胜。我们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看,就知道“忽悠”是一个有深刻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的文化现象,相声的甩包袱,宣传上的提前造声势,产品宣传上的广告轰炸等,莫不是对“忽悠”的一种灵活运用。可以说,我们的国人多数是“忽悠”的行家里手,多数是“忽悠”的实践者,推行者。
网上对“承诺”已经产生了怀疑的议论,很显然,“承诺”已经被归入了“忽悠 ”的范畴,已经丧失了应有的自重。
官员的“说话”或者“讲话”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文件”都是给人看的,也是要求落实的。黑龙江的矿难中有个细节,那就是矿长不知道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文件和文件精神,结果是李毅中局长大发雷霆。“规划”也是大文件,但是“规划”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很不好,所谓“规划规划,墙上一挂”,原来也是用来让人看的,单单就是看一下而已。
值得关注的是每年的国内产值增长率。现在已经有预计,今年的全国增长率是百份之九点四左右。可各省的预计多在两位数以上。去年国家的统计局长发过脾气,不知今年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想惯性已经养成,改变是很难的。因为虚报的不仅没有受到严厉批评 ,反而还在升位。
“忽悠”的本性是拆“诚信”的台。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唤着诚信,一直在“打造”诚信体系,结果是“打造”成为最臭不可闻的词汇,当然也连累到了“诚信”的体面。
前多年 ,报刊上多次登载过关于韩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的“病”,如韩国人走在大街上常有剔牙的习惯,即使没有吃肉也要剔牙,因为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现在看来我们的“忽悠”本领的确是一种“国病”。我们对说话不算数的有个称呼,叫“放屁”。关于这类话题,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的词汇来形容,不罗嗦了。我只是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忽悠”不是个好玩的东西,需要我们从文化的意义上来分析,来考虑。其实在我们 感到“忽悠”好笑时,我们已经病得不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