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正走红。放眼望去,影视基地古装剧拍得热闹,交易会上古装剧卖得火爆。如此热闹之中,唯独古装正剧“独立寒秋”,颇有点寂寞。
其实内地的古装正剧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等等,然而近年来却逐渐式微,被满眼的“戏说版”“搞笑版”“颠覆版”所取代。
专家学者挑剔
剧作家不拿历史当历史,史学家不拿电视剧当电视剧,而观众拿电视剧当历史,这是一些业内人士对古装正剧现状的“总结”。
不久前,《末代皇妃》被专家质疑而面临再修改的窘境,此前更有《吕布与貂蝉》不得不将全剧人物名字改掉,剧名也改为《蝶舞天涯》。《大汉天子》第一部播出时也将剧中历史人物的名字集体改为虚构人名。
当然,被迫作出修改的只是少数。但播出后遭专家质疑则几乎是每一部正剧都能享受到的待遇。大到基本史实,小到布景、道具、台词,在史学家眼里,大部分历史剧都可以被挑剔得“体无完肤”。对此,历史剧的编导都颇感“痛苦”。
戏说秘史诱惑
与正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戏说”“秘史”类古装剧的宽松环境。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即先告诉你我是“戏说”,与历史无关,所以对于这些剧,大部分史学家是不屑去评论的。
辛辛苦苦拍出来的作品要面对“百般挑剔”,而“不着边际”地戏说一通倒能安然无恙,这种不公平待遇使得一些编导们干脆转向戏说剧,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你史学家又奈我何?
面对社会责任
“电视剧是艺术不是历史”,这几乎是所有古装剧主创人员回答质疑的“统一格式”,把“玄武门事变”变成港产时装剧的“兄弟情仇”模式也好,让“浪子燕青”“李师师”和皇上间来一段三角恋情也好,所有的一切在艺术的名义下变得顺理成章。
然而据北京一家公司调查,青少年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除通过学校教育外,半数人的回答是通过“影视作品”“游戏”“互联网”等得到的。如此看来,这些以艺术的名义编造出来的电视剧,在无意间肯定会误导不少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