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谈一下美国华人的大概分类…… 当然,社会本身是非常复杂多变的,要强调的是,美国华人的组成和分类也是非常庞杂细化,但总的来说,会有比较明显的几种类型,而他们的成长环境、经历、教育水平又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人格与世界观,造就了他们的人生。
今天先说说第一类:为美国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沉默道钉及他们的后代。
很多人不知道,美国历史中,华人其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说到这里,则不得不提起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抛开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暂且不表,北美大陆最早开始发展的地区是东部地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为寻求新的宝藏和商机,很多人开始向西挺进,国人所熟知的旧金山,便是当时的大背景下由于发现了金矿而得名。(那为什么要叫旧金山呢,是因为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被称作金山,为海外华人便于区分,便将这座18世纪中期就建成的地方加上了旧字,合为旧金山)
当时,中国已经是在晚清政府统治之下,摇摇欲坠数年,为修建西部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在中国招募了上万名劳工,在当时荒芜、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辛勤劳作7年之久。最终于1869年帮美国修建成了贯穿美国的铁路。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总裁是利兰·斯坦福,他是加州第一任州长(1863年),2年后与夫人一同创办了铁路公司,铁路的修建让他大赚一笔,成为当时美国十大富豪之一,也投资创办了现在世界上科研能力首屈一指的斯坦福大学。
但是,这些数万名劳工在修建了铁路之后,绝大分部人由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便选择了留在异国他乡。在这里,他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China Town(中国城,唐人街),在这里,对于现代的中国大陆游客而言,一定是一种置身于上个世纪中国的感觉,特别是像70年代的香港。一片片拥挤而又又错落有致的广告牌,繁体字。中药店、中餐馆、中国超市,各种中国传统样式的装饰,提醒着我们这里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问题就在于,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其实是完全与祖国不同的,接触到的人多是外国人,且这些外国人在那些时期对于中国人的印象是比较差的。因此,一方面这些人的外貌与中国人有些类似,另一方面,其实他们的思维是与外国人几乎一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华裔,相当于是完完全全的外国人,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说中文的能力,令人困惑的是,即便他们的父辈也在中国长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了异国他乡,却也难以用最简单的中文对话,倒是一口很流利的英文。
要知道,这些人在美国本土生存,其实是要比那些白人更加艰辛的。基于种种先天的障碍与隔阂,导致他们大部分人依旧需要依附到自己的族群生活,比如上面说到的,开餐馆、中药店、中国超市等。而正儿八经的苦力活,可能被当地的人早就瓜分,其他的产业,在美国各类产业都高度细化的国情下,真的可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看过《叶问3》,里面旧金山的华人师傅们的窘迫模样,已经可见一斑。
对于他们来说,幸运的是,我们国人的人口数量庞大,每年出国的人也非常多,多年来国人信奉“洋”“进口”的舆论,导致出国的国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有着一种ABC(America Born Chinese美籍华人)比较高大上的错觉。这样的感知让我们更加愿意相信这些看似同类的人群。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ABC类的群体也是要进行一定的区分的。毕竟已经过去了5代,我们看到已经确实出现了骆家辉等这样的华人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活跃在美国的政坛,但距离真正的融入,那些更多的、底层一些的华人则仍然在这其中做着非常无力的针扎。
他们,已经是美国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可以退缩的空间,而更多的,作为一个可能另类,可能因为自己皮肤被质问“回你的国家去”,存在于美国的各个地方,做着仍然沉默的道钉。
出处:头条号 @荷叶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