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管仲。
在《管子》的第八十四篇,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寻找一个制服衡山国的办法,如何做才好呢?”
管仲说:“您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械器。燕国、代国、秦国、赵国听说后,也会跟着买。那么衡山国的械器一定会涨价一倍。等待天下各诸侯都争着买的时候,衡山国的械器就会上涨十倍。”
果然,当齐桓公派人去衡山国购买械器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衡山国就开始涨价到了十倍,看到有利可图,衡山国的农民就,都抛弃了农业,开始钻研制造械器的技能。
这个时候,齐国有派人到赵国去高价收购粮食,市面价格是15钱,齐国就用50钱去买,这样其他国家听说后,就纷纷把粮食运到了齐国。齐国购买了械器十个月,收购粮食了五个月,然后突然关闭关卡,不与衡山国通使往来。
随后,燕国、代国、秦国、赵国也从衡山国召回使臣。衡山国的械器都卖完了,农民也没有种植粮食,鲁国占领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占领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国君自认为没有兵器对付两个敌国,于是没办法就被迫归服齐国了。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今天美国利用经济制裁大棒在全球横行霸道,其实底层的思维逻辑是类似的,俗话说“要让你灭亡,先让你疯狂”。让你对某个产业充分依赖之后,并且在某个关键领域失去核心竞争力(比如古代的农业,就是立国之本),然后突然断供这个核心领域的支持,这样,就会导致你短时间立刻陷入被动,最后不得不投降。
今天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动用国家资源,来制裁华为,就是这样的玩法。华为过去一直依赖全球供应链,尤其是芯片,美国人早就看到了这个软肋。正当在华为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宣布断供芯片,来联合其他盟友国一起来(这跟古代齐国联合燕国、代国、秦国、赵国是一样一样的),通过核心关键资源来卡住华为的脖子,试图让华为投降。好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让我们懂得“居安思危”这个道理,华为虽然陷入短时间被动,但是要投降还为时尚早。其实这种“轻重之术”其实早在中国2700多年就玩过了。
这样的故事在《管子》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当然,齐桓公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还是著名思想家,被誉为是“圣人之师”,也就是圣人的老师。他是法家思想的先驱,我们的儒家、道家思想在《管子》这本书里面都有很多论述,比如儒家的仁义、道家的无为在这本书里面,都进行了很多论述。
在了解管仲的思想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管仲,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逝于公元前645年,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算是较早的贵族,但是后来家境衰落,生活很贫穷。管仲为了谋生,早年和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基本上都失败了,但因此他也游历过很多地方,见识过各式各样的人,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管仲出生比老子都要早100多年,但管仲最早成名并不是以他的思想,而是政治成就,他被誉为是“千古第一相”,他辅佐了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是中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开山鼻祖,主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改革,很多经济制度今天还在沿用,比如我们现在的国企和央企体制,就是管仲的发明。当时,管仲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提出了著名的“盐铁专营”,也就是国家垄断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盐铁业是当时国家的支柱产业)。
在政治制度上,管仲将国家分为:属、县、乡、卒、邑5个行政级别,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等行政管理岗位。管仲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就是让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促进社会安定繁荣。
管仲还是古代著名的经济大师,也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利用经济策略击败敌国的人,他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开始我们讲的那个故事就是著名的:“衡山之谋”,是古代通过经济制裁,实现不战而胜的经典案例。
管仲的思想主要体现了《管子》这本书里面,管仲虽然是春秋时期的人,但是《管子》这本书并不是管仲亲笔所作,而是后世帮忙整理编著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管子》全书原本有86篇,现在仅存实存76篇﹐其余10篇只有目录。这本书的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管仲也是法家思想的先驱。
其中《牧民》篇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管仲说:“四维不张,国家乃亡”,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修权》这一篇中,管仲说:“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可以看到法家的思想;《幼官》和《幼官图》这两篇中,管仲将人事行为限定顺守时令的用心,体现了阴阳家的思想等等。
在《心术》这一篇中,管仲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yi)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这一篇的内容就体现了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内容,管仲说,虚空无形的称之为”道”,能变化养育万物的叫做“德”;使君臣父子这类关系各得其所的称之为“义”, 使人有宾主、贵贱、亲疏之别的称之为“礼”,让所有的事务都遵循统一的规范,就要用到“法”。
在《内业》这一篇中,管仲说:“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大概意思是说:道,是用来充实心的形体的,但人们往往不能固守。它走开就不再来,来了又不肯安家常住。模糊得没有人听出它的声音,却又高大地显现在人的心里;昏暗得看不到它的形状,却又滋滋润润地与我们共同生长。看不到形体,听不到声音,却是有步骤地使万物成长着,它就是道。
这其实和老子《道德经》中描述的“道”非常相似,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所以,在老子和管子的思想中,“道”都是那个似在非在的存在。
出处:头条号 @小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