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7 月 23 日收到的消息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三号任务首席科学家侯增谦近日在《自然·天文学》发表文章,首次系统阐述中国首个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方案。该任务计划于2028年发射,目标在2031年前将不少于500克火星样本带回地球,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实现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
天问三号将采用两次发射方案,航天器需7至8个月抵达火星,在火星表面工作约一年后返回地球,整个过程历时超过三年。与以往任务不同,该任务将在单次任务中完成采样与返回的全过程,技术复杂度和工程挑战均达到新高度。
中国国家航天局2021年6月11日发布的照片显示,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与着陆平台的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任务核心目标为“揭开火星是否曾存在生命的谜团”,设定三大科学目标:寻找生命迹象、研究火星宜居性演化过程、调查地质结构与历史。九个研究小组将分别负责生命元素、环境条件和地质学等不同领域。
在采样技术方面,工程团队初步设计三种方法:表面取样、深钻取样及无人机辅助采集。值得注意的是,任务将不携带火星车,而是通过无人机从着陆点数百米范围收集样本。首次实现2米深度钻探取样,有望获取更具科学价值的深层样本。
着陆点选择需平衡工程约束与科学优先级。从最初80多个候选地点缩减至19个,预计2026年底确定3个最终候选点。工程角度要求着陆点位于火星北纬17至30度之间,科学角度则需具备保存生命痕迹的潜力。侯增谦将这一过程类比为地球矿物勘探,需通过理论模型预测高价值地点。
行星保护是任务重大挑战之一。中国将严格遵守空间研究委员会政策,防止航天器污染火星及火星样本对地球生物圈的潜在影响。任务将建立完整的样本保存链条,包括火星收集密封、地球运输分析等环节,并建设高安全级别的火星样本实验室。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采取开放态度,邀请全球专家参与科学目标讨论,发布国际载荷征集令,并承诺向国际科学家开放返回样本研究机会。目前,关键技术仍在开发中,科学团队正利用火星观测数据推进着陆点选择,为任务奠定基础。
综合自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