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去世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不久前的2020年9月18日,距离美国大选只有一个半月,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因病去世,为动荡不安的2020年带来了新的变数,因为她的继任问题将对美国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大选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补缺的历史。
美国联邦政府三权分立,司法权所系的最高法院是其中最为独特的部分。最高法院不同于拥有立法权的国会——有100位参议员和435位有投票权的众议员,再加上总统,有权制定及修改法律。最高法院只有九位大法官(历史上大法官的人数有过多达6次变动,但是自从1869年《司法法案》颁行以来就再也没有改变过,以后我们会详细介绍),职责只是对法律进行解释和仲裁。最高法院也不同于主管政务的总统和副总统——虽然只有两人,但是他俩手下有几十个联邦部委都归其管辖,而且首长和高级官员均由总统提名任命,再由国会确认。联邦法院系统在最高法院之下虽然还有好几层,但是那些法院的法官,包括13个上诉法院、94个地区法院以及其他如破产法庭、税务法庭等,其法官也都是由总统提名任命,与最高法院没有人事上的上下级关系。因此,可以说美国的最高法院是三权当中“权力”最小的一权。
但最高法院在政治生活中又是极其重要的。开国先贤们开了一个好头,建立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法治体系。在这当中,最高法院通过重要案件的审理,维护了宪法的权威,同时促进了法治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美国虽然历经多次大动荡,但联邦的根基并没有动摇。所以由谁来当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就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果正好赶上大选年而且是在选举日之前出现法官位置的空缺,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大法官的补缺程序,是总统先提名,再由参议院审议并投票,超过半数就可以确认。近代美国的两党政治逐渐成形,如果总统和参议院多数党同属一个党派,提名得到确认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将有利于今后该党政策可能遇到的法律挑战。反之如果总统在参议院得不到多数的支持,反对党就可能抵制现任总统的提名,寄希望于总统大选翻盘,然后由新总统提出属意的人选。
在金斯伯格大法官过世的当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官网就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为什么在选举年填补最高法院的空缺是如此复杂》(Why filling a Supreme Court vacancy in an election year is so complicated),文章介绍了近代大选年最高法院出缺时补选的历史。笔者也仔细查阅了最高法院网站上列举的历年大法官缺位和增补的列表。下面就对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自从1869年大法官的人数变更为9名之后,不算刚刚去世的金斯伯格,在大选年过世或辞任的大法官共有7人,其中只有一位是首席大法官,即1888年3月过世的莫里森·韦特(Morrison Waite),当时的总统克利夫兰在同年4月即提名富勒(Melville Weston Fuller)继任首席大法官,但是到7月才被参议院接受,而且还是因为得到不少在野党议员的支持,得票才得以过半,而且他拖到10月,即大选前不到一个月,才接受任命宣誓就职。
在这里要补充一下,即在1869年之前也有一位首席大法官在大选年投票日之前过世,而且继任者恰恰就是刚刚提到的韦特法官。韦特之前的首席大法官是萨蒙·蔡斯(Salmon Chase),他的前任布鲁克·塔尼(Brooke Taney)还是由杰克逊总统提名的,塔尼在位28年,于1864年10月12日,距离林肯总统第一个任期结束前的大选不到一个月去世。林肯等到大选连任之后,才提名蔡斯接任首席大法官。蔡斯与林肯在政坛时分时合,不久前刚刚第三次辞任财长获准,他得到参议院一致通过,于同年12月15日宣誓就职。
这是1986年9月26日,即将退休的首席大法官沃伦在白宫东厅主持其继任者威廉·伦奎斯特大法官宣誓就职。
伦奎斯特的夫人手托圣经,里根总统也出席了宣誓仪式。
(最高法院/史密森尼协会)
美国的大法官是终身制,除非过世或自己辞职,可以一直任职。在大选年辞任的有一位大法官,即谢尔曼·明顿(Sherman Minton)。明顿大法官是在1949年由杜鲁门总统提名的。他在1956年10月15日因为健康原因辞职,艾森豪威尔总统立即提名小威廉·布伦南(William J. Brennan Jr)接任,而且第二天即获得参议院表决通过,创造了大选年最高法院大法官补缺的最快纪录。布伦南后来成为自由派的沃伦(Warren)法庭(美国人习惯将一位首席大法官任期内的最高法院以其名字命名)最为知名的法官。
在美国党派政治分歧比较严重的时期,最高法院大法官出缺和继任,往往会引发许多争议。特别是当总统和参议院由两党分掌、又赶上大选的年份更为突出。在当今民主共和两党执政理念差距拉大的今天,金斯伯格大法官的辞世和她的继任事宜,将会是对美国民主体制的又一次考验。
出处: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号:USEmbassy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