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首映30周年,“剧中华人”在美国如何了?
网友【移哪儿】 2021-02-16 09:37:58 分享在【美国信息交流】版块    1    5

中国最早讲述海外华人的电视剧,是27年前的《北京人在纽约》。现实生活中的唐人街,没有那么多阴谋、混乱和凶杀案,普通人自己的故事就已全是血泪。

1993年,郑晓龙和冯小刚贷款150万美元赴美国取景,《北京人在纽约》的开头有这么一幕:姜文扮演的男主角王起明带着老婆孩子全家移民美国,他站在灯红酒绿的纽约街头喊道:“看,这就是纽约,这就是曼哈顿!纽约,我王起明来了!”

《北京人在纽约》改编自曹桂林的自传小说,电视剧轰动一时,催生了无数中国人的“赴美梦”,也让“唐人街”一词被人们熟知。但实际上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书中王起明和老婆离婚,孩子在国内堕胎,来国外就嗑药。书外,曹桂林和女儿谁也不理谁,更别说相互理解。

一代人曾视“赴美”为改变命运的机会,远渡重洋,追寻财富和梦想。三十年时间匆匆过去,有人觉得自己在美国已是上流人士:“美国的空气比中国甜”,但更多人意识到:异国他乡夺走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

01 纽约首席二胡演奏家

2000年底,纽约一个社团邀请四位民乐演奏家去林肯艺术中心演出,演出完后,四个人有三个不肯回家。其中一个叫赵宗纯,是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的首席二胡演奏家。

他离开中国前就打定主意要黑在美国,为了不引起同事和签证官的怀疑,大冬天的他故意只带了一个小旅行箱,里面薄薄几件衣裳。

为了谋生,拉了一辈子二胡的赵宗纯在唐人街华人开的餐馆打工。

“如果搬冰不是一桶一桶搬的,老板就说你偷懒。搬完冰后就上菜,经常弄错,弄错又被人家骂。做不动,把手做坏了。”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 赵宗纯 >

赵宗纯住在一间大约8平米的单人房,房间里仅能容下一张单人床,看电视的话要坐在床上。床和被子是早年来美国的弟妹支援的。妹妹在华人餐馆里包外卖,弟弟长年累月在餐馆做,把腰站坏了。

在餐馆干不下去后,赵宗纯去地铁站拉二胡,纽约警察每天都来赶他,罚款,一次25美元,这些钱有时候要拉一整天才能拉到。

80年代中期开始,就像《北京人在纽约》中描写的那样,很多中国艺术家来美国,都是为了拿到特殊人才绿卡。但赵宗纯等了几年也没有,没有身份他不敢回国,回了就再也不能来美国了。

"在国内整天电话很忙,我还要到中央音乐学院教课,每个周末都排满了,学生有一百多。我除了教二胡还教电子琴,有几百个学生。在这地方没人看得起我。”

纽约地铁站有好几百个,赵宗纯把地图贴在自己8平米的房间,他常年生活在地铁站里,几乎看不见曼哈顿的太阳,他称自己在地铁站的工作:“要饭啊要饭。”

赵宗纯最大的生意依然在唐人街,圣诞节时先去一家餐馆拉“铃儿响叮当”,然后再去几百米外的另一家拉“Merry Christmas。”虽然辛苦,而且拉的东西和艺术不搭边,但赵宗纯说:“我不一样,我将来还是要搞艺术,回大陆拉琴。”

纽约的冬天很冷,唐人街上的积雪无人清理,赵宗纯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雪上踩出了一个又一个脚印。

刚来美国的第一年,儿子就曾给赵宗纯打电话:“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赵宗纯说要等自己拿到绿卡。

但采访结束后的好几年后,有人在纽约再次拍到了赵宗纯,他头发已经花白,还是辗转地铁站拉二胡。

地铁站的纽约人行色匆匆,人们没空听完整首曲子,只是偶尔放下一块、两块。

02 拉斯维加斯最优秀女经理

赌城拉斯维加斯的中国城每年要迎来数十万旅客。据说每一万人,会有25人留下。

郑茹菁在来拉斯维加斯之前,在医院做检验师。1997年,她和丈夫来到拉斯维加斯,但很快,丈夫就嗜赌成性,把家里所有钱都输光,两人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郑茹菁一个人带着十岁不到的女儿,她选择了大部分中国人都会选择的工作——去餐馆打工。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 郑茹菁 >

将五十磅重的餐具徒手拿动,每天移动200次,给餐具抛光打蜡清洗。因为做得又快又好,郑茹菁在拉斯维加斯最大的饭店得到了工作机会,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她考上了监督员,最后她成为了后厨部门经理。整个部门,只有她一个管理层是中国人。

威尼斯饭店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黑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郑茹菁过生日时,同事们凑了一个200多美元的红包给她,郑茹菁一打开,里面都是一块、五块。同事们劝她买一件新衣服,但她把这些钱悄悄地放进了“员工救急基金会”。

年底的时候,郑茹菁制作奖牌颁奖给手下的员工,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这样的称赞。一个五十多岁的西班牙女工,把奖牌挂在了自己家的墙壁上。一个女同事说:“她(郑茹菁)是我见过世上最好的人。”

餐厅的剩饭会装在手推车上,送进后厨时,郑茹菁笑着说:“礼物来了”。手推车是后厨最重要的工具,传送食物,郑茹菁给手推车起了一个名字,叫“玛丽皇后”。

在威尼斯饭店上班的时间是早上6点到下午3点,下班后郑茹菁立刻开车去兼职,她是《资讯报》的记者,一周要写15篇稿子。最忙的时候她同时做4、5份工作,除了饭店和报社的工作,她还要卖房地产,去中学学校教书。

所有的上司都说郑茹菁乐观、积极,总是充满活力。

可能郑茹菁来到美国,唯一的遗憾是觉得对不起女儿。

“我是一个不及格妈妈,但她是一个一百分女儿。”

虽然郑茹菁十分忙碌,和女儿相处机会不多,但女儿几乎不会抱怨。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梦想长大成为一个画家。

为了加强和女儿的联系,郑茹菁和女儿一起在进行创作,两人在拉斯维加斯《资讯报》上开辟了一个小专栏,妈妈负责写笑话,女儿负责画漫画。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我们相依为命,我想我们已经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有人问郑茹菁为什么来美国,以及牵扯到她前夫的问题时,她才会沉默。

她让记者不要问这些。

“我已经离婚了,他已经立足家庭,我不希望给他困扰。你就叫我单亲妈妈吧,可以吗?谢谢你。”

03 赌城伤痕文学之父

在郑茹菁工作的威尼斯大饭店转几个弯,就是拉斯维加斯的中国城。这里有个华人,叫卢新华。80年代,他是个出名的作家。1978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上大一时,卢新华创作了一篇8000字的短篇小说,取名《伤痕》。有人曾经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中国看过《伤痕》的人,所流出的泪水可以汇成一条河。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 青年卢新华 >

故事说了十年动荡中,一对母女的离散。女儿为了和母亲划清界限,整整9年不和她见面,动荡结束后,女儿想寻回母亲,母亲已经病死了。

卢新华把这篇小说拿给系里的廖老师看,廖老师说:

“写得挺好的,挺感人的。但据我所知这样的小说是发不出来的。它为什么不能发?我一下子跟你也说不清楚,我建议你回去把马恩列斯毛论文艺的著作多读读,你从那里边会找到答案。”

卢新华只好把小说锁到抽屉里。几个月后,班上同学办墙报,人人都要出作品,同学催促他,他就随手将这篇小说拿了出来。没想到卢新华一下就火了,这篇叫《伤痕》的小说在复旦校园里迅速风靡。1978年8月11日, 《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卢新华的这篇小说,从此,中国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伤痕文学流派。”

但这个文学流派因为其题材的特殊性十分短命。

小说发表4年之后,卢新华辞了《文汇报》的工作,跑去深圳开公司,媒体说卢新华是“中国文人下海第一人”。

开公司没赚钱,卢新华又写了本长篇小说《森林之梦》,但这本书反响远远不如上一篇。卢新华和浙江文艺出版社预支了1000元稿费。

编辑汪逸芳没想到,卢新华拿到钱后就和自己断了联系。

拿到钱的卢新华跑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念了托福,一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去了美国:“想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究竟是怎么回事。”

到美国的头一个月,身上的500美金就用完了,卢新华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第一份工作--踩三轮。

后来卢新华又陆续做了很多工作,可惜都没赶上好时候。开公司倒闭了,玩金融又遇上经济危机。

不知不觉就过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有人看见卢新华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发牌。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等有人再问起卢新华当年的文学梦时,他说:"尽管自己早已远离文坛,在美国办公司、做金融,甚至蹬三轮都和文学没有丝毫关系,但内心从未对文学忘怀。"

可惜在中国,属于他的时代早已过去,2004年卢新华回到国内,出了自己的新书《紫禁女》,打出的宣传语:熔生命奥妙、男欢女爱、身体告白、异国情调、情色伦理为一体。最后这本书无人问津,豆瓣上有62人给出评价,最后得分6.8。有个读者说道:

“是那个在拉斯维加斯发牌的卢新华么?!”

04 北京人在纽约

1982年,35岁的曹桂林辞了自己乐团大提琴手的工作,去了纽约。

十年间美国经济危机、金融风暴、总统换届,曹桂林在纽约沉沉浮浮,最后,他从洗碗工干到了工厂老板。1991年他把这一段亲身经历写成了小说,就是《北京人在纽约》。

曹桂林在美国取得了事业成功,还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的学生叶英结婚,有了稳定的家庭。他在美国和北京两地都有豪宅,是人们眼中的有钱人。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 曹桂林 >

每次回中国,他身边的人都要轮番把他夸一遍,哥哥说:“我真为我有这么个弟弟感到荣光,骄傲。”

父亲说:“你给咱们家的祖坟,都添了光。”

但在《北京人在纽约》的序言里,曹桂林却说:“我在美国有不少的财产,有不小的事业,精神上却是个零。”

每次他尝试这么诉说自己时,朋友们却不理解,都说他有福气,是衣锦还乡。

曹桂林觉得自己内伤都被气出来了,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想法都写进了小说里。

《北京人在纽约》的末尾有这么一段故事:

王起明的朋友成太坤,去了美国怎样也赚不到钱,和新婚妻子度蜜月买不起机票,最后为了省钱就买了趟红眼航班,结果两人半夜去机场的路上遇到了车祸,双双陨命。

现实生活中,成太坤是曹桂林一个真实的朋友,来自北京方庄。当年是曹桂林的影响,他才去了美国。曹桂林没想到这个决定,却在多年以后,让朋友命丧异国他乡。

也是因为这件事,曹桂林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小说,要把他认为的真正的美国写出来:

“那些对美国心怀梦想,满口‘美国好’的人,统统不了解这个国家。”

可是他没想到,书写完了,电视剧再这么一拍,第二年赴美的人就更多了。

90年代甚至又掀起来了一股出国狂潮,一直到今天都没消散,2017年还有华人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毕业致辞时说:“我第一次呼吸美国的空气时,我摘下了口罩。这儿的空气太新鲜,太甜美,近乎奢侈。”

2015年曹桂林回了趟国,《作者》杂志去采访了他,问他对美国怎么想,曹桂林说:

“昨天一个记者和我说,要寻找一个公平自由的、让梦想展翅的地方。我说好,说不定在火星上?或者土星上?”

说这些话时,曹桂林坐在他豪宅的沙发上,他说:“我干嘛在这儿(美国)浪费这么多年?但当初,能出去的其实才是一个群体里最优秀的。郑晓龙、冯小刚、姜文,他们哪个当年都不如我。到了今天,我是真的仰视他们。”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 《北京人在纽约》 >

那次回来,曹桂林是来发新书的,新书叫《纽约人在北京》,故事还是讲他自己。说得是他在美国功成名就后回了北京,和发小国内创业的故事。可惜这本书关注远远不如前作,豆瓣上49人标记了已读,6.5分。

有人说曹桂林在美国混得不好,才总是往国内跑,才靠写书弄点存在感,曹桂林听了这话反驳:“我是big winner!我在美国,是大学华人城里的贵族。”

也有人不断打听小说故事是不是和他本人生活一模一样,比如《北京人在纽约》里,王起明的女儿谈美国男朋友,嗑药,和父母闹矛盾,和父母十几年都不对付。

说起女儿,曹桂林说:“谈她干嘛啊,我不谈,她不怎么理我,我也不怎么理她。”

按道理曹桂林确实是很成功了,但《北京人在纽约》写完后,有一次曹桂林做飞机回北京,他坐在靠窗口的位置上,忍不住鼻子一阵阵发酸,眼泪一个劲儿的往下流。为了不让别人看见他这个没出息的样子,他又把头转向了朝着窗户的一旁。

当年《北京人在纽约》上映,一句经典台词回荡:“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

但也许有一句更符合曹桂林的心情:

“你说清楚谁是失败者。我不是失败者,我是厌倦。我讨厌,我讨厌他妈的纽约,我讨厌他妈的美国,我讨厌这的一切!”

嘴上说讨厌,曹桂林却离不开他恨的美国,在北京待了一阵子他又回纽约去了。

也许这就是万千海外华人的真实写照。

混得不好不会说,混得好的心里却莫名其妙的空。一代人追求理想,一代人也为此承受阵痛。

“我变不成美国人,也早就忘了中国人是什么滋味儿了。”

从纽约机场出来,车子经过曼哈顿唐人街,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依旧有几十万中国人放弃一切,前仆后继地来,他们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在这追求些什么。

但过得久了,人们就会发现,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人们心里也许情绪万千,却很少开口。有的人心里有阴云,但纽约的天空并不理会。你抬头看它,它依旧阳光普照。

把幻光看作幻光,人们便陷入了无边的苦海,可人生就是这样,永远追逐着那幻光。

部分参考资料:
[1]、《唐人街》,凤凰卫视
[2]、《“伤痕文学之父”卢新华曾在美赌场发牌为生》,凤凰卫视
[3]、《不是美国排斥我,是我排斥它》,作家杂志专访曹桂林
[4]、《北京人在纽约》,曹桂林

撰文:叉少

出处:头条号 @往事叉烧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这家伙浪费了“黄金广告位”,啥也没签!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5   2021-02-16 09:37:58  回复

回复/评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首映30周年,“剧中华人”在美国如何了?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精华推荐
  1. 英国2岁男童竟然刷新了门萨俱乐部“最年轻男性”会员纪录
  2. 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
  3. 马斯克打算组建新党“美国党”代表中间派
  4. 全球AI人才的争夺战白热化,顶尖研究员成为了科技巨头争夺焦点
  5. 中美贸易战的谈判再起,稀土贸易成为焦点
  6. 世界瞩目的电话,十个不寻常的细节剖析!
  7. 任天堂的Switch 2正式发售,参数细节全曝光!
  8. 马斯克的“130天政府生涯”终结后…
  9. 美国对华为“HarmonyOS”采取行动,引发科技领域的新争议!
  10. 互联网女皇“340页AI报告”猛料刷屏
  11. 金星地壳似乎剧烈变化了,NASA即将启动新任务探索求证!
  12. 川普家族“哈佛风波”和签证政策的突变
  13. 出乎全世界意料,中美两国的“2025日内瓦谈判”太亲密了吧?
  14. 嘴唇经常干裂起皮,或许并非缺水!
  15. 中美两国元首针对当下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通话交流!
  16. 鲁比奥声称将会收紧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审批政策
  17. 美国房价仍然高位,“美国梦”成奢望!
  18. 马斯克声称川普在“爱泼斯坦名单”,白宫回应:局面令人遗憾!
  19. 判刑15年!发币ICO的定性为诈骗
  20. 能熟练运用AI也不行?硅谷的40万人在近期被炒鱿鱼
  21. 川普总统:加拿大可以免费加入“金穹”导弹防御系统
  22. 美国暂停了学生签证预约,申请者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活动须谨慎!
  23. 中美各自取消91%关税!为防🇺🇸川普政府反悔,🇨🇳重申关键问题!
  24. 在美国,千万别做的这些事盘点!
  25. 川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或将加速中国崛起,助力中国成为全球的经济主导力量!
  26. 韦伯望远镜(JWST)发布迄今为止最大的早期宇宙地图
  27. QQ等级256级用户诞生,首次解锁“时光企鹅”图标!
  28. 美国“非法移民家庭”遣返行动引发了“婴幼儿无国籍”的危机
  29. 美国企业在强化回归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30. 川普和马斯克的公开交锋升级了
  31. 手机充电习惯是影响电池寿命的根本原因
  32. 中美通话的内容简短,但意味深长!
  33. 旅居海外十几年,母亲是心头之痛!
  34. 美国联邦调查局警示:“新型医疗保险”骗局泛滥
  35. 盖茨列出了10项改变世界的技术名单
  36. “蜗居”纽约的中国穷人:男女同住,毫无私隐… 却坚持不肯回国

美国动态 美果搜索

Your IP: 216.73.216.9, 2025-07-05 00:19:43

Processed in 4.44042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