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美宝(生于美国的中国孩子)的命运几何?
网友【生哪儿】 2021-04-04 19:33:05 分享在【美国信息交流】版块    1    9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英语中有个词叫anchor baby,翻译成中文叫作“锚孩子”,指的是那些在美国出生父母却非美国公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犹如在海上飘摇的小船,只有将“锚”抛下才能平稳靠岸,在海外停泊。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的“锚孩子”,自诞生后便随父母回到中国,就读双语学校或是唯有外籍学生才能入读的国际学校,为日后的漂洋过海再做准备。然而,有的孩子正遭遇着不为人所知的身份危机与心理问题。

孩子们会问父母:“妈妈,你说我是美国公民,可我为什么不会说美国话?”、“你们是中国人,为什么我却是美国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教育心理咨询师李威,接触回到中国成长的“锚孩子”及其他在国际学校上学的孩子已有几百例,他说许多“锚孩子”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与学习障碍。

包括在国际学校及双语学校就读的许多华人小朋友,也都经历着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学习而导致的学习性的焦虑。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下内容来自对李威的独家采访。
为阅读方便,内容将以李威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以下仅代表个案。

我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许多“锚孩子”的父母,在美国生完他们几个月后便举家回到中国,但他们仍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美国公民。

在作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时,一些家长甚至执意要求我直接用英语与孩子沟通,说他是美国人,我试了两分钟,孩子却一句话也没有听懂。

“锚孩子们”被被动引导到另一个身份之中,这会引起他们的身份危机,继而影响他们学习,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焦虑性的疾病。

三到七岁时,“锚孩子”们会经历语言性的障碍:如何令自己的中文与英文共存,如何从中文过渡到英文,这对他们都是挑战。

与周围母语是英语的孩子相比,因为自己的英文还不够好,这些孩子只想聊自己会说的话题,还易对他人产生排斥感。

他们还会问父母:妈妈,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为什么William知道西班牙在哪里,我不知道?为什么普通白人小孩这方面做得好,而我却不好?

当孩子们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信号」,说明他们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得不自信。如果父母不加以注意,很多时候它会演变成一种焦虑,孩子们不愿再去做任何与之相关的事情,也不愿再去关注。

有时候,学校与家长提供的正面帮助,也会在低龄的“锚孩子”身上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国际化学校通常会为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提供EAL课程(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可是他们会把它看作是课后留堂。他们会把社会性的问题看作是个人性的问题,对人不对事,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还有很多“锚孩子”不愿意说英文,他们会问父母,妈妈,我已经会说中文了,为什么还要说英文?妈妈说因为你是美国公民。他又问,妈妈你说我是美国人,那我为什么不会说美国话?为什么你是中国人,而我却是美国人?

家长们藏着掖着,回答不了问题,久而久之会对家长的权威性造成损害。一些家长还不正面回答,就告诉孩子你不用管,以后你就知道了。

没有什么以后知道,以后知道的事情,现在也可以知道。在许多基本层面,五六岁孩子的认知与15、16岁的少年是一样的。他们能够分辨与理解。

其实,家长有时候可以很直面地告诉小朋友:中国有中国的好。美国有美国的好。在不同地方获得的东西也有利有弊,再让孩子自己去作选择。家长需要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知道这里是我们的根,说英文是因为他们在美国出生,将来也可能会回到那里。

在我的接触中,由身份认知引起的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继而引发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国际学校学生的比率要高于公立学校。因为他们的学习障碍并非以本国语言为基础,而且在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他们能够找到可以诉说的同类也更少。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一样东西观察久了,什么都是错

在低龄阶段,孩子们最大的压力并非来自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而是来自家庭压力。

我咨询的个案中,除却小朋友自身的生理性的问题以外,“锚孩子们”70%至75%的心理问题与压力,都是由于父母与祖父母的焦虑引起的。

不少国际学校的家长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骑马、射箭、摔角……他们把孩子们课余之外的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使他们处在一种极端的、过度的活跃状态(hyper activity)之下。然而,孩子们做得越多,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反而越少。

本来,他们可以读一小时的书,但是在游泳击剑等一系列的其他活动后,他们可能就读不进一小时的书,对自身兴趣的损害会特别大,自主学习的自驱力也会下降。

这种不切实际的揠苗助长,有时还会造成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俗称多动症)。

孩子不喜欢滑冰,却被逼着去滑,他表现得无比自然,内心却并非如此。他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肢体却很协调。那是因为他的头脑已经妥协于他的肢体,他都没有在听,但他的身体却可以这样去做。——这就是ADHD的一种被动表现

至于解决办法,用简单粗暴的话来说,就是让中国的家长少看没有用的报纸,少翻不该翻的墙,少看不该看的消息,少问不该问的人。

只要符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我看国外这样说”、“我朋友这么说”、“我邻居这样说”——你管他们那么多,自己的孩子经历的才是最重要的。

把自己放到别人的情况下对比,一般都是错的。因为你不在别人的大环境下,没有这个假设,你却要把自己代入到别人的结果。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在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个案当中,十个家庭中有九位妈妈都是全职妈妈。我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

这些妈妈的情绪表达有时非常否定。她的生活重点就是小朋友。

“你为什么那么内向?你看你妈妈那么会说话,爸爸那么成功,你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没有去工作,奉献了我的青春。你为什么还这么对我?”

“如果我是你的孩子,你绝不会这样对我。”

其实,有时候你观察一个东西太久,你会觉得什么都是错的。你把一个字母a看30秒钟,你再看a就不知道那是什么。这是一个人正常的精神脉冲反应。你每天都在观察你的小朋友,也会觉得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父母需要找到更多的兴趣,才不会把不切实际的希望投射到下一代。他们需要把自己与另一半、原生家庭、自己的孩子切割开来看待。如果分不开,看着小朋友越多,对他造成的潜在伤害就越大。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家长不能太佛系,也不能从佛系直接变成魔系

这些不只是“锚孩子”,也是许多家庭会面临的问题。

很多父母早期佛系,认为孩子应该快乐成长,有独立的人格,但当他们去学校发现孩子的成绩一塌糊涂时,立刻从佛系转到魔系,每星期七天请不同的家教上门。

小朋友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输入他消化不了也理解不了的内容,就会立刻自闭。他表现得有一些自卑、焦虑、压抑,但事实上是自闭:你给我什么我都被动接受,但我什么都不去做。

因为在早期,孩子们已经接受父母让他做自己的“快乐教育”。在ILP评价体系中(Individual Learning Plan,个人学习计划),这类孩子的目的性是最强的,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人生最舒适的方向,知道如何做自己,但是他们的抗压性非常弱,很难接受其他的命令。

当外界命令与他们自身需求不协调时,取决于家庭的生活状态及对他们的影响,他们会产生诸如逃避、暴躁等不同的反应。

家长说什么,他说好啊好啊,但是他不听。

妈妈问5+5等于几,他说ok。

一句话重复五遍之后,就会非常有魔性。“做自己”这句话也是一样。父母在早期培养孩子时,给予了他足够的自我空间,却忽略了孩子在家庭、社会、学校也需要扮演相应的角色,而不是“只要你开心就好”。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与这样的孩子沟通,是要让他们“更舒服”,但是这种舒服有条件限制。

你只要问他,你是不是不想见你的老师。如果他说是,你就告诉他,好,我们从这个月到下个月做这件事情,如果你做到的话就可以有一天不见他。——你需要与他谈判,让他知道他想要的东西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达成。

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假设孩子今天过得不好

我曾接触过一个“锚孩子”的案例。父亲是金融机构的高管,母亲是全职妈妈。孩子就读国际学校。他在家里什么话也不说,也不想去学校。妈妈一直说他是自闭症,说“我的人生为了你而活,为什么还这样对我。”

父母沟通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有一段时间家里还在闹着自杀。

后来我发现,小朋友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他在班里受到排斥和欺负,每天就想着如何报复同学,与他们对着干。他的学习耽误了,受到老师批评,家长又发了火。

我是如何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也很简单:我那天问他,你在学校不开心吗?他说不开心。我说怎么了?一句话就把真正的原因打开了。

在我接触的所有小朋友当中,有一半其实是没有「病」的。不可以假定小朋友本身就有问题,把每个人都看成有病。我们出发的第一点,也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假设这个人今天过得不好,所以他不开心,而不是假设他有病。

家长有时候会进行很多无意义或者无效的沟通,也会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怒气放在小朋友的身上。很多孩子真的只是学习困难、这一周过得不好或者有社交的问题。他只是内向,不会与人沟通,但内向不是病,也不是性格的缺陷,它只是性格的一种。

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事实上都与家庭息息相关。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会帮助父母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与夫妻关系。我会模拟许多不同的场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定位:如何避免伤害性的沟通,如何找到与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什么时候应当说什么样的话。

沟通是需要训练的。他们需要给我很多极端的例子,以此演练出对待这些事情的合理的态度。很多时候,我并不是需要他们去演,而是他们真的有沟通上的问题,说话的方式不对。只有通过演练,他们才会记得更深做得更好。

许多“锚孩子”及在国际或双语学校就读的华人小朋友,他们的很多认知建立在英文基础之上,学习焦虑也与英语语言学习有关。很多家长会专项培养孩子的英文水平,却意识不到孩子缺失的具体能力在哪。

教育心理咨询师会帮助孩子和家庭认识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帮助小朋友制定符合他心理与个性的个人学习规划(ILP)。

父母都应该更多地陪伴孩子、启发孩子,而不是自上而下地“教育”、“命令”他们。

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应看作是成年人之间的沟通。要让他们学会做选择,也要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那些飞去美国生下的中国娃,如今怎样了?

出处:头条号 @北美留学生日报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看你们讨论去哪儿、移哪儿、留哪儿…… 咱这从源头来~生哪儿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9   2021-04-04 19:33:05  回复

回复/评论:众多美宝(生于美国的中国孩子)的命运几何?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精华推荐
  1. 全球AI人才的争夺战白热化,顶尖研究员成为了科技巨头争夺焦点
  2. 鲁比奥声称将会收紧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审批政策
  3. 出乎全世界意料,中美两国的“2025日内瓦谈判”太亲密了吧?
  4. 旅居海外十几年,母亲是心头之痛!
  5. 川普总统:加拿大可以免费加入“金穹”导弹防御系统
  6. 中美两国元首针对当下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通话交流!
  7. 马斯克声称川普在“爱泼斯坦名单”,白宫回应:局面令人遗憾!
  8. 美国“非法移民家庭”遣返行动引发了“婴幼儿无国籍”的危机
  9. 美国企业在强化回归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10. QQ等级256级用户诞生,首次解锁“时光企鹅”图标!
  11. 川普和马斯克的公开交锋升级了
  12. 金星地壳似乎剧烈变化了,NASA即将启动新任务探索求证!
  13. 判刑15年!发币ICO的定性为诈骗
  14. 互联网女皇“340页AI报告”猛料刷屏
  15. 嘴唇经常干裂起皮,或许并非缺水!
  16. 能熟练运用AI也不行?硅谷的40万人在近期被炒鱿鱼
  17. 手机充电习惯是影响电池寿命的根本原因
  18. 美国对华为“HarmonyOS”采取行动,引发科技领域的新争议!
  19. 美国房价仍然高位,“美国梦”成奢望!
  20. 韦伯望远镜(JWST)发布迄今为止最大的早期宇宙地图
  21. 在美国,千万别做的这些事盘点!
  22. 美国暂停了学生签证预约,申请者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活动须谨慎!
  23. 中美贸易战的谈判再起,稀土贸易成为焦点
  24. 川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或将加速中国崛起,助力中国成为全球的经济主导力量!
  25. 盖茨列出了10项改变世界的技术名单
  26. 英国2岁男童竟然刷新了门萨俱乐部“最年轻男性”会员纪录
  27. 马斯克打算组建新党“美国党”代表中间派
  28. 任天堂的Switch 2正式发售,参数细节全曝光!
  29. “蜗居”纽约的中国穷人:男女同住,毫无私隐… 却坚持不肯回国
  30. 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
  31. 川普家族“哈佛风波”和签证政策的突变
  32. 中美通话的内容简短,但意味深长!
  33. 马斯克的“130天政府生涯”终结后…
  34. 中美各自取消91%关税!为防🇺🇸川普政府反悔,🇨🇳重申关键问题!
  35. 世界瞩目的电话,十个不寻常的细节剖析!
  36. 美国联邦调查局警示:“新型医疗保险”骗局泛滥

美国动态 美果搜索

Your IP: 216.73.216.9, 2025-07-07 22:10:48

Processed in 0.08516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