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进入人类视线之时起,对其起源的研究就一直是社会和科研界关注的焦点。其起源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新冠疫情爆发的零点到底是在哪,武汉是否是真正的零点?WHO在武汉的调查,并没有真正确定其起源零点。
第二是新冠是如何在动物宿主上演化并传染给人类的。研究清楚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在科学上认识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而且对于鉴别新型冠状病毒,监测冠状病毒在中间宿主中的现状,从而预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石正丽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冠状病毒的研究,近日,其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报道了一株来源于蝙蝠的新型新冠相关病毒RaTG15。
一、新株系RaTG15可能是多种冠状病毒的嵌合产物
目前被广泛接收的观点是,新冠病毒是由一个储蓄宿主,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最终传递给人类。发现于蝙蝠的RaTG13(石正丽,2015)和穿山甲中的Pangolin-CoV,其在基因序列和演化上与新冠病毒存在一定关系,因此被称之为SARSr-CoV-2(新冠相关病毒)。SARSr-CoV-2的发现,提示我们蝙蝠和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宿主。新冠病毒的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具有6个与人类ACE2受体结合的核心位点。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RaTG13的S蛋白,其只有1个结合核心位点。虽然RaTG13和新冠病毒在基因组整体水平上具有96%的保守性,但S蛋白核心结合位点的变化,导致其与人类ACE2受体的结合能力显著低于新冠病毒。而有意思的是,来源于穿山甲的Pangolin-CoV虽然在基因组水平上保守型较低,但其S蛋白却拥有所有6个核心结合位点,因而对ACE2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因此,探究新冠起源的关键,是寻找并监测可能中间宿主中的冠状病毒分布,从而建立冠状病毒的演化图谱。
石正丽课题组,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式,对采集于云南的蝙蝠粪便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出了出8种和新冠病毒RdRp 高度同源的SARSr-CoV-2序列(93.5%)。这八种序列本身高度一致(99.7%),该团队选取其中一株并将其命名为RaTG15。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RaTG15的ORF1b蛋白与多种新冠相关病毒的相似性达到了95.6到97.3%。但与之相反,除了ORF1b基因之外,其其他基因,例如M、N、ORF3、以及ORF6等,与已知新冠相关病毒均显著不同。其基因组整体水平和和新冠病毒的相似性只有77.6%,与SARS的相似性更是低至74%。但令人诧异的是,其spike, E, M, N 和ORF6的序列反而更接近于SARS,这些特点提示我们,RaTG15可能是多种冠状病毒的嵌合产物。
二、新株系RaTG15并不能感染人类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RaTG15的S蛋白与新冠病毒的S蛋白的相似性为72.6%。这提示我们RaTG15很可能也是依赖ACE2受体侵染宿主,但其是否能够有效结合人类ACE2受体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团队检测了其与ACE2受体的亲和力。实验结果表明,RaTG15虽然可以有效的和蝙蝠ACE2受体结合,但并不能和人类ACE2受体结合。因此,RaTG15很可能不具备感染人类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证实该结论,作者构建了VSV载体的假病毒,结果表明,无论是新发现的RaTG15还是RaTG13,或者其它已知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依赖于其S蛋白构建的VSV假病毒均不能有效的侵染人类细胞。但两种穿山甲来源的冠状病毒,均可以有效侵染人类细胞。
因此,该结论表明,除非发生进一步的适应行演化,无论是新发现的RaTG15还是RaTG13,均无法对人类造成致病性。
出处:头条号 @生命科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