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登陆火星了,而且用的是全球首创的“混动”飞船方案!
在4月14日闭幕的中国第二届空天前沿大会上,中国科学家正式介绍了“载人火星探测”的方案,虽然还只是设想和论证,但是有很多技术亮点是首次公开。
首先,载人火星探测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先造一艘至少62.8吨的火星飞船,并且发射到近火轨道(LMO)上去,这样航天员才能在太空生存两年半,有足够的吃喝拉撒保障。
这就相当于打一个中国空间站到火星上去,绕着火星转。
但是这一点非常难,目前中国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可以把25吨的东西送入近地轨道,但是只能把2吨多(不含燃料)的东西送入近火轨道。
众所周知,三枚长五就组装了一个中国空间站;但是至少需要30枚长五,才能造出一艘火星飞船,太烧钱啦,完全不现实。
即使是正在研制的长征十号登月火箭,也还是需要12枚,才能造出一艘火星飞船,还是不太行。所以,我们就需要更大的火箭,这就是规划中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也被称为中国版的“星舰”。
虽然最新的长九方案确实借鉴了“星舰”的很多思路,比如光杆构型、一级多发并联、可垂直回收等等;
但是长九跟“星舰”还有很多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星舰只有两级火箭,上面级是类似航天飞机的整体回收结构,优点是近地轨道运力很强,缺点是深空运力很差。
“深空”意思就是比月球更远,“星舰”的二级构型死重太多,其实不利于火星任务。
长九最新方案
而长征九号有多个版本,A版本也是两级火箭,跟“星舰”类似,强化近地轨道运力,一级二级都可回收复用;
B版本则是三级半结构,虽然只有一级可回收,二级三级都是一次性的,但足以把10吨载荷送到近火轨道,深空运力要强悍得多。所以从性能上讲,长九B的构型其实比“星舰”更适合火星任务。
(长九B和长九A)
这里多说一嘴,总有人说长九就是“抄袭”,但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原因有二:
第一,总体设计思路互相借鉴、殊途同归,这个是很正常的,如果说这就是“抄袭”,那美国人才是“抄袭”最多的。
比如美国1972年首飞的F-15,总体外形其实借鉴了苏联1963年首飞的米格-25,都是双发双垂尾,加上二元矩形多波系可调进气道的截击机构型,只是美国媒体双标,不会这样宣传而已;
(F-15和MIG-25,总体方案很相似,只是性能优化方向不一样)
第二,不管是飞机还是火箭,外形设计都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
看外形确实能看出来技术原理和工程思路,但是最终要实现,只能靠着自己的实力算出来。我们能“看一眼就怀孕”,因为我们自身基础扎实、底子强,再加上科学管理和长期努力。
否则的话,全世界都看到“星舰”长啥样了,为啥印度抄不来,欧洲抄不来,甚至美国自己也没有第二家公司能抄明白作业,难道马斯克真的只开源中文版了吗?
当年说歼-20“抄袭”的,现在美国六代机也有鸭翼了,回旋镖打在自己身上疼不疼。
大家不要看到外形相似,就觉得羞愧可耻,航空这块,六代机咱们已经完成对美超越了,航天方面,虽然咱们还没有“猎鹰9号”和“星舰”这些好东西,但早晚也会反超,就是个时间问题。
咱不狭隘,可以感谢马斯克在前面“探路”,但同时咱更应该感谢咱们自己的航天工作者,咱自己有本事,才能把“后发”变成“后发优势”。扯远了啊,这里有很多事情以后再细聊。
总之,长征九号的总体方案,会比“星舰”更加优化、灵活,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太阳系开发计划。
回到刚刚的话题,当我们有了长征九号这种级别的火箭,要把62.8吨的火星飞船送到近火轨道,就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马斯克的“接力加油”模式。先用一枚“星舰”,直接把62.8吨的火星飞船打上太空,再用另外5枚“星舰”充当加油机,全部用来补充燃料。
这个方案优点是,可以一次性把火星飞船完整打到太空,不需要太空组装;但是也有缺点,仍然需要发射6枚“星舰”、5次太空对接加油,对接次数太多,出事儿的概率还是偏大。
第二种,中国提出的“火星组装”模式,把60多吨的火星飞船拆成7个部分,用7枚长征九号,分别送到近火轨道,然后在近火轨道对接组装6次,这样就把火星飞船拼出来了。
这个方案有个优点就是“模块化”,各自坐车去火星,不管哪一个部分发射失败或者在路上出事儿了,很快就能补射一枚,不会说坏了一个零件就全完蛋。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跟“星舰”方案一样,发射次数太多了,风险偏大;二是近火轨道对接比较难,毕竟火星离地球有半个小时的通信延迟,而且不像地球有那么多地面测控站、远望测量船和“天链”卫星。咱必须先建设一个火星遥测导航体系,不需要地球干预,就能完成火星轨道上的对接和组装才行。
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
第三种“混合动力”模式,也是本届空天大会提出来的“新型空间转移运输系统”的全新方案,只需要3枚长征九号B,就可以完成任务:
第一发长九B,发射火星飞船的大部分,以及一小部分燃料;
第二发长九B,跟“星舰”加油机一样,只负责运送化学火箭燃料;
关键是第三发长九B,发射一个转移运载器和加注飞行器。
核心就是这个转移运载器,其实就是一枚核动力火箭!不是核动力等离子电推,就是核动力热推进,不管是哪种,都只需要比化学火箭少一半的燃料,就足够帮助火星飞船进行一次轨道转移,于是就节省了大量燃料重量,只需要3枚长九B就可以完成6枚“星舰”的任务。
是的,你完全可以把这个方案理解为太空版本的“混动”汽车,地火转移轨道就是高速公路,化学火箭就是汽油发动机,核动力火箭就相当于电池和电机,把化学火箭跟核动力火箭结合到一起,火星飞船用上了“混动”,既减小了里程焦虑,又可以降低油耗。
(核热火箭伴随加注燃料)
那问题的关键就是两种核动力火箭了,原理其实都很简单:
核电推进就用反应堆全功率发电,驱动现有的等离子推进器;
核热推进就是用反应堆加热氢燃料,然后从喷管高速喷出去。
核热推进
核热推进本质还是“烧开水”,美苏从19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如今理论基础和工程试验都非常充分,完全有希望在未来30年实用。今天就不展开讲了,以后有机会专门介绍一期。
但是核动力火箭有个缺点,可能存在核污染问题,最好不要在近地空间使用。
而这个“混动方案”只会在远离地球之后、前往火星的路上才使用核动力,既避免了潜在的核污染风险,又尽可能利用了核动力火箭比冲高、加速快的优点,完全是扬长避短了,很符合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理念。用这个方案的话,我们是完全有希望,在2055年左右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
当然了,目前还有很多技术难关要攻克,长征九号还没立项,核动力火箭也还是工程样机,即使能把62.8吨的火星飞船送到近火轨道,在火星起飞和降落还需要额外的登陆飞船。
但是困难再多也有办法,只要咱们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相信在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太阳系开发计划将打开崭新的局面。
50年之后,木星可以是新的“西域”,火星可以是新的“河西走廊”,我们可以建立“太阳系丝绸之路”。人类文明只有进入太空,才能走得更远,中国将引领太空时代的人类文明前进。
出处:头条号 @空天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