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落地就被出租车司机吓懵,第一顿饭让我破防
那趟飞机飞了十几个小时,我整个人已经虚脱,拖着行李在机场出门打车。天刚蒙蒙亮,司机是个胖大叔,见我上车连招呼都没打一句,直接一脚油门把我甩进座椅缝里。
那车速、那拐弯、那刹车,活像玩命关头。更要命的是,他全程不戴口罩,一边开车一边吼着跟谁打电话,笑得像在嗑药。
我那时候坐在后座,身子歪着,魂儿飘着,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我是不是坐上了最后一趟列车。
下车那一刻我连行李都不敢让他拿,甩了票拔腿就跑。可跑归跑,人还是得吃饭啊。拎着行李箱走进第一家开门的快餐店,点了一份看起来“最便宜”的套餐。
一口下去,全是咸味和油。我扒拉两口就放下了,那鸡肉干得像军粮,薯条比我的耐心还软。我盯着那盒“食物”,心里开始怀疑人生:这地方的人真的吃这个长大的吗?
后来我学乖了,随身带辣椒酱、醋、豆瓣酱,每顿饭靠自己加戏。
房子大是大,一个月电费能买一部手机
刚租房那会儿我挺高兴的,进门一看,卧室有三十平,厨房能转身跳舞,冰箱比我整个人都大一圈。窗户外面是大草坪,阳光能一直晒到屋里。我当时觉得自己终于活成了剧本里的人了。
开心只维持了半个月。
第一个月电费账单寄过来,我眼泪差点飙出来。一百多美金,合着人民币七百多,我当时连空调都没怎么开,洗衣机才用了两次,晚上还都是关灯摸黑走路。这账单根本不是用出来的,是烧出来的。
我去问房东,他还特别理直气壮地说:“这还不算多的,有人夏天电费能交三百。”
我那天晚上坐在屋里,没敢开灯,开了台小风扇,一边吃冷饭一边想:这不是房,这是花钱的黑洞。
以为水费便宜?想多了。马桶漏水了,修一次光人工费都能让你一个月不敢买菜。暖气太久不开会出霉点,空调开得太猛会起账单恐惧症。
医院不是救命的?
有天我骑自行车摔了一跤,膝盖破了个洞,流了不少血。室友吓坏了,非拉我去医院。我一路哆嗦着到了急诊,护士倒是挺亲切,让我填表、签字、验血、消毒,然后医生来了,说:“不用缝,贴个止血贴就行。”
听完我还挺高兴,想说这趟不亏。结果账单一出,我原地僵住。
一共用了不到二十分钟,贴了个创口贴,收了我五百块。我问医生:“这是算的啥?”他说:“这里不是按项目,是按服务流程。”
我当时真想说我下次自己舔干净得了。
室友有次发烧去看病,诊所门口排了一个小时,进去了医生一边看表一边听诊器,最后说“多喝水休息”,然后给了张纸条,药自己去买。这个流程收费一百八十块,药还得另外掏。
你说这要是真得个什么大病,不是进手术室,是直接进银行谈贷款。
后来我们租房的时候,专门找带急救包的那种,感冒发烧都靠自己扛。
吃顿饭必须先算好小费,不然走不掉
有次我们几个朋友出去聚餐,结账时看到账单我直接懵了。菜单上写的是八十块,可最后刷卡显示要九十多。我问服务员是不是算错了,她说:“你没加服务费。”
原来这里吃饭默认要给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小费,不管喜不喜欢那顿饭,不管服务员有没有对你翻白眼,你都得给。不然会盯着你看,脸上写满了“你是不是没文化”。
有次我真忘记给了,刚走出门服务员追出来,问我是不是忘记了。我只好尴尬地回去刷了卡,从此每次吃饭前都要算好自己能不能承受那“附加代价”。
快餐店有时候也会伸手,结账页面会跳出三个数字:两块、三块、五块。我点了一杯小咖啡,系统问我要不要加五块小费,我差点一拳锤屏幕。你拿个杯子倒点水,我还得请你喝星巴克啊?
所以很多留学生后来都选择自己做饭,一顿饭两菜一汤十块搞定,不说省钱,起码能心安理得吃完不被人追着走。
超市买个菜像闯迷宫,一不小心花掉三天饭钱
美国的超市第一次进是惊喜,第二次是迷惑,第三次是破防。
那天我推着购物车走进一家看起来很高级的超市,想着买点鸡蛋牛奶蔬菜,结果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像误闯了奢侈品展厅。一盒草莓七块,一瓶牛奶五块,一包米十二块。我拎着那盒草莓站在原地反复确认标签,最后默默放回去。
后面又看到一个熟食柜台,卖的鸡腿闪闪发亮,我饿得不行就随手拿了两个,结账时收银员看着我说了个数字,我嘴角都抽了一下——居然要二十多。我那一刻真的想冲到后厨问问这鸡腿是不是读过博士。
便宜的不是没有,但得开车去郊区那种像仓库一样的大超市,分量大到吓人。一次买回两公斤奶酪、十斤洋葱、五瓶酱油,像囤货过冬。关键是那奶酪我吃了整整俩月,到最后都快怀疑自己是不是变成老鼠了。
还有一种“陷阱”超市,看着特实惠,其实里面啥都没有新鲜的。我有次买了袋苹果,拿回家一咬,水分全无,像啃烂石头。后来才知道,美国超市不是按品类来区分,是按人群划分的。穷人去一家,有钱人去另一家,中产找平衡。
想吃得不踩雷?抱歉,得先上两节消费者心理学。
没车就像没腿,有车也不代表你能活着回来
刚到的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靠地铁公交能解决一切,结果上了一周学我就认输了。
公交一小时一班,坐一次得掐着秒表出门,迟三分钟就得等天黑。地铁不是没有,是没人敢坐,乱涂乱画、味道冲天、吵闹打架、地上躺人,一切全都有。
我有次半夜从朋友家回来,刚进地铁口看到一个大哥拿着剪刀对着空气自言自语,我转头就跑。
没办法,只能学开车。
租车倒是快,但保险复杂到堪比高数。基本险、全险、碰撞险、责任险、自然灾害险……全靠自己硬啃。不买全险?那出了事哭都没地儿哭。我那次被追尾,对方全责,我躺平,结果保险公司打了十几个电话来回扯皮,最后赔得我连修车费都不够。
这还不算油价和停车费。油价一涨就是五毛起跳,停车按小时计,出门吃顿饭车停得比饭还贵。路上警察随时盯着,违章一次就是几百块,驾驶证考试比高考还难。
开车是自由?不是,是每天和规则斗智斗勇。你没错也可能被告,你对了也可能赔钱。
要在美国生活,第一件事不是找房,是先养台车,再养好心理。
大街看起来安静,晚上却让人睡不着
美国的街头看起来是挺文明的,行人守规则,红绿灯严格,狗都带牵引绳。但等真在这地方住下来,特别是住在普通社区,会发现晚上睡不着的原因不是时差,是恐惧。
我有次半夜听到窗外一声巨响,像是谁打碎了玻璃,接着是低声咒骂。我心跳飙升,猫都吓得躲床底下。第二天一问,是隔壁家被砸车了,车窗全碎,导航被偷。
警察来了不到十分钟,看了看,说了句“没有监控,调查不了”,就走了。
还有次朋友住在市中心,晚上听到连续三声巨响,像爆竹但节奏太密了,结果第二天才知道是街头有人被开了枪。警察封路查了半天,最后啥也没查出来。
这些事,不上新闻,不大肆报道,只在居民之间小声传开。你问治安好不好?白天当然好,夜晚呢?看运气。
我住那会儿出门全靠防狼喷雾和警觉。手机电量不敢低于百分之五十,门窗晚上必须三重上锁,睡前还要看一眼监控。
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真没滤镜。
邻居没恶意,就是冷得让你心凉
国内住小区,邻居之间多少还有点人情味。哪怕不常见面,电梯里打个招呼、快递帮个手,多少有点人味儿。
可在美国,隔壁住谁都不知道,住了半年可能一次都碰不着。大家出门带着墨镜耳机,谁也不想交流,哪怕你笑着打个招呼,对方也是标准表情“嗯”一声就进屋了。
我刚来那会儿特热情,见谁都点头问好,结果两天就冷下来了。有次我给楼下邻居送了点蛋糕,她愣了一下,接过来没说谢谢,转身进屋,第二天把蛋糕盒放在我门口,还贴张纸条写着“不需要回礼”。
我当时站在门口拿着那张纸条看了半天,感觉比失恋还难过。
这里没有“串门”,没有“邻里帮扶”,没有“互借酱油”。能做到不打扰别人就是最大的美德了。指望邻居帮你收个快递?不如指望快递直接塞猫洞里。
美国不是电视剧里那个金光闪闪的地方,不是人人自由自在、每天跑步健身、生活多彩缤纷的乐园。
真实得很硬、很冷、很贵、很累。
出处:头条号 @阅读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