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贤如
本期关注:技术转移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最近指出,因为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中国很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一些面向市场的研究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有很多成果从技术标准上看是不错的,甚至很优秀,但是它的生产成本很高,
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或不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导致了转化比较困难。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而“难”的症结在哪里?围绕本期话题所编发的这组稿件,或许能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回答这个问题。责任编辑胡其峰
新闻背景:北京技术市场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据北京市科委发布的最新数据,2005年北京市技术市场中近60%的技术成果流向了北京以外的地区,不仅加速了北京技术成果的转化,而且带动了环渤海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出较强的辐射效应。北京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
2005年,北京技术市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全国总额的30%以上,而今年前八个月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成交额。作为北京市技术成果交易的重要平台,北京技术市场积极促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以输出的50多项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帮助同仁堂集团企业二次创新,使之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北京与各省市和地区的技术转移合作探索也初见成效。“十五”期间,“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外省市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总量的三分之一。(郭平)
技术转移:创新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多少年来,技术成果转化让很多科技人员望而却步。
多少年来,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一直是中国科技界苦苦求解的难题。
技术成果转化,又称技术转移。由于技术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中才能实现,所以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经营。而推动技术从密集区向周边扩散,则被称为技术辐射。
现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
一位从事技术转移十多年的科技人员吐露心声:很多同行都遭遇过这样的困惑——开发了一项好技术,和企业合作搞产品,为了进入市场,花了两三年,耗资上千万元,左修右改,最终也没能形成产品进入市场。
一位1991年从中科院毕业的硕士披露,当时志在科技转移的同学有10多个,但面对一次次失败,同学们一个个都退出了。尽管他早年读书时就开发了项目,并多次转让获益,但毕业下海从事科技中介后,也是磕磕绊绊,前5年中开发了十来个项目,不是没人要,就是入不敷出,得到的转化费还抵不上开发费用。
仅从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看,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加工转化率达80%以上;每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后美国增值3.72元,日本增值2.25元,而中国只增值0.38元。农副产品加工难、增值难,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老大难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难,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说,目前,全世界的高新技术主要掌握在7个跨国公司手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里7个国家的技术研发费用占OECD的90%,占全球研发经费的80%以上。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1年期间,发达国家支付的专利权使用费,从当初的20.8亿美元提高到710亿美元;而中低收入国家只从2000万美元提高到7000万美元,变化不大。也就是绝大部分专利都流往发达国家。
原因:不成熟不符合市场需求
技术转移难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日前举行的“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因为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很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一些面向市场的研究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有很多成果从技术标准上看是不错的,甚至很优秀,但是它的生产成本很高,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或不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了转化比较困难。
在北京市科委日前举行的“推进首都技术辐射,发展研发产业”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常委朱善璐形象地打了一个“和面”的比喻。他说:“技术转移的难主要在于,缺乏沟通科研单位技术开发和企业技术需求的中介组织,以及一批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经纪人。好比有面,但没有面碱、没有水,也就和不成面。我们现在有技术,也有需求,缺的就是没有人去和这个面。”
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健康产业中试孵化中心主任蒋佃水从事基层科技中介工作15年,遍尝该领域的酸甜苦辣。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风险在于,自主创新的成果最初只是不成熟的创意,要变成成熟的技术、市场接受的产品,需经过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市场化四个阶段。要跨过这四关,需要解决口味、价格、包装、产品名称、进入市场的通道、营销方式一系列问题。任何一步失误,都会影响到最终成功。而产业化和市场化是技术转移的瓶颈,其中市场化成为最难过的一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主任李志军认为,技术转移不像买手机那样简单。很多技术转移的案例不成功,一个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以为拿到一个项目,买了一个技术就能赚钱,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过市场调研、谈判、交易、支付,要经过生产、管理、市场销售、利润的实现等环节。只有成熟的技术才能转移成功。现在国内每年可能有几万、几十万项科技成果,但很多技术没有完成小试,或没有完成中试,没有具备产业化的基础条件,所以导致技术转移困难。
对策:建立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已经势在必行。这对于中国推动技术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实现创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徐冠华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转移机制是一种政府支配的机制。而现在面临的是要建立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转移机制。在这方面相应的机构、政策、法律基本上都是空白点,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其中涉及到很多中介机构的建设,过去这些年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还要在政策、金融、法律等各方面进行探索,促进中国的技术转移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快地发展。
北京市委常委朱善璐说: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发达的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哪里有技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和面”的,因此,“政府需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按照市场机制,建设起一批中介机构,培养能够在其中粘合的人才。这样研发单位就不用自己去跑市场,创新的事情也就有人专心做了。要发动和培养科研院所、大学以及企业的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并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起来。这样,市场就会活起来。
中科院原副秘书长王玉民建议,从五个方面推动技术转移:第一,将技术经营列入“产业”系列,制定产业政策给予扶持、引导和强化。第二,技术经营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应该列入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之中。第三,中国现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应调整为以知识产权的转移扩散应用为主的战略。第四,重视技术经营人才培训,技术经营型人才应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明市场营销和投资,既善于创意,又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十分难得。建议汇聚国内外案例,开设在职的经营人才研讨班,选择有条件的大学,设置技术经营专业。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技术经营人才的社会地位。第五,采取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如:设立技术经营扶持公共基金;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实施技术经营示范工程等。
相关链接
技术转移专家介绍,技术成果转化,又称技术转移。由于技术只有在市场中才能形成价值,而技术市场化的过程需要经营,所以,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经营。
中科院原副秘书长王玉民认为,技术经营本身是一种具有创意性的经营活动,从创意性的特点出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技术交易。包括了资产评估、技术交叉许可、专利保险、专利信贷等等。它的基础是对技术和专利在市场中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和风险性的判断。第二,技术群或技术族交易,即成捆的技术交易。第三,技术增效交易,是以开拓技术或者专利的潜价值为基础的技术交易,很多世界上已经不受保护的专利,都含有大量潜在的使用价值。第四,技术策划交易,即战略咨询。
技术转移与技术推广的区别作为技术转移的成功实践者,蒋佃水认为:如今的技术转移与以往的技术推广有着根本的区别。过去是从专家感兴趣的课题出发,现在是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企业及地方的需求出发;过去是从自己到客户单向的推广,现在是从客户到自己,再从自己到客户的双向的互动;过去服务是单向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现在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针对性较强;过去在技术上也许是先进的,但不一定适应市场需求,现在在技术上不一定领先,但适应了市场需求。所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难;而技术经营成果较易转化。(吕文)
延伸阅读
为什么这里实现了技术转移
参加了三次关于技术转移的大型研讨会,听到了与会专家对他的称赞,吸引我随他来到北京市平谷区,走进他工作的科技中介机构——北京健康产业中试孵化中心。
他叫蒋佃水,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下海从事科技中介,15年来历经技术转移中的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收获季节。
以优惠价转让土地
这家孵化中心位于一座简陋的小楼里,员工不过20多人,经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事业却很红火。采访这天,蒋佃水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其间还有两批来访者。有请他参加交易会的,有联系合作的,有请他去讲课的……其中一位来访者引人注目,蒋佃水为他做了两件令人感到意外的事。其一,表示转让平谷区政府以优惠价18万元出售的26亩土地,这是卖给他们用于技术中试的,他们不收取转让手续费,也不提高价格,甚至倒贴手续费。其二,要求对方将这26亩土地用于技术中试,并表示他们愿以技术入股,希望对方当双方合资中试企业的董事长。
蒋佃水为什么这么看重对方?蒋佃水说,他们的中试中心要解决当前成果转化中的两个难题,这也是投资者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使实验室技术成熟起来;二是让新技术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所以,他要集中精力抓好技术转移,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办好中试工厂。那么受到蒋佃水优待的这人是谁?这人是蒋佃水的市场中试伙伴——京城一家调料批发商黄某。原来,蒋佃水通过黄某要抓住的是市场中试这个环节!
抓住市场中试环节
黄某了解市场需求,帮助蒋佃水选择合适的产品名称、价格、包装等。像黄某这样的市场中试伙伴,现在蒋佃水有10家,准备发展到30多家。此外,他还有更多的科技开发和技术中试合作者。有了这些伙伴,蒋佃水可以在农产品深加工上放手开发项目。比如,平谷盛产大桃,每年桃花都只能扔掉,现在桃花、桃叶、桃渣都被利用。比如制成桃花油出口,可以使农民增收。
抓住了市场中试,蒋佃水的技术转移事业突飞猛进。多年前,投入两千万元,花费两三年,都没能开发出市场接受的产品;而现在,对同类的技术创意,只投入一千万元、两三个月,就能成功实现市场化。羡慕的同行问他:怎么别人一年转移不了一两项技术,你一年能转移十多项?“关键在于市场中试!”蒋佃水说,通过技术中试和市场中试,将来自科研机构有关农副产品加工的小试成果进行熟化、二次开发,最终形成产品。这种产品,技术上不一定领先,但适应了市场需求。市场中试使样品完成了到产品乃至到商品的跨越。取得了转化周期时间短、风险小、转化率高的效果。
“中试中心”将这些成熟的新技术,转移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可以降低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带动广大农民致富。
政府扶持很重要
科技中介的成长离不开政府扶持。这是蒋佃水的切身体会。
蒋佃水1991年下海后,前5年中磕磕绊绊,接连十来个项目,不是没人要,就是入不敷出。不服输的性格使蒋佃水坚持了下来。蒋佃水也曾找过不少北京企业,都没合作成。他只好去外地谋发展。
最先发现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北京市技术市场。有了北京市技术市场协会的推荐,他获得了2003年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一等奖,今年还被推荐给来京的福建省学习考察团。蒋佃水获得金桥奖后喜事不断。北京市科委在2005年拿出1400万元项目基金,支持他们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构建新型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北京市科委的1400万元投入,带动了平谷区的500万元投入,并为他们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中试车间。
去年,蒋佃水曾向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谈了自己的苦恼:“北京的企业不相信我。”马林回答说:“就说科委支持你。”听说科委支持,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与他们合作的企业已经有了好几家。2005年初,北京市科委与平谷区政府共同创建了他们的创新型中试中心,中国第一个具有中试功能的科技中介就这样诞生了,由此搭建起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的平台。他说,如果没有这一平台,我们的成果只有转移到外省市去。
他们不负众望,十多年来,累计转化了上百项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60%以上,转移地区遍布20多个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