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建工厂,到中国去;如果你想赚钱,到印度去。”这是一位欧洲投资人的看法。
“印度制造”将意味着什么?显然,相对中国而言,印度的制造业更加注重内需、注重技术和智力,注重知识产权,这些都使得印度的制造业首先完成了在高端领域的布局:比如塔塔汽车公司和Mahindra&Mahindra公司的汽车都已经以自有品牌打入了欧洲市场,而中国众多的汽车企业还只能不断地从跨国公司那里引进车型,支付高昂的技术授权费用。
不过今天印度人已经在考虑将这种“少而精”的制造业向“多而全”的方向延伸;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正在努力向着更高技术含量、更多自主研发的方向前进。这就像爬山的时候,两个人都在走同一条山路,一个人从山上向山下走,另一个人则从山下往上爬,他们注定将会在半山腰相遇。
在这场双头对进的比赛中,印度的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
漫长的青春期
近年来,“民工荒”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继续发展的一大问题,这其中既体现了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也隐含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到2015年中国年龄的“中位数”将从32岁增长到37岁,而印度却只是从24岁增长到27岁。而且,到2010年印度将成为劳动人口数量仍然超过供养人口数量的唯一人口大国。这就意味着印度年轻人能够为印度的制造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这也是很多国际制造业巨头开始大规模在印度建厂的原因之一。
不过,如果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长为成熟稳重的壮年的话,印度的制造业则更像是青春期的少年,虽然有着无穷的精力和潜能,但无论是脸上的青春痘、尚显稚嫩的身板还是毛躁的言谈举止,都显露出不成熟的特质。
比如,糟糕的基础设施就是阻碍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印度的大城市中除了孟买在靠海的商业区有一些高楼大厦之外,包括首都新德里都一律是低矮的楼房,道路状况也都很差。ZTE的一位客户曾经指着孟买新建的为数不多的立交桥得意地说道,你们中国没有这么漂亮的立交桥吧。当他看到了上海和北京的立交桥之后,很快就变了脸色。
更糟糕的就是城市之间的交通了。飞机、铁路老是晚点,效率也不高。城市之间的公路,即使是国家级的主要干道也都是破烂不堪,路面损坏严重,不是这里有一个大水坑,就是那里路基都破损了。如果说在中国的高等级公路上时速能够开到100公里的话,印度能够到60公里就不错了,这就造成了非常高昂的物流和相关成本。
有一次,三一重工印度公司的工程师要从新德里赶到东部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并不偏僻的城市做售后服务,为了赶时间,飞机也坐了,汽车也坐了,最后还是花了整整4天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这让三一重工印度公司总裁贺东东有些哭笑不得。这些问题也许对于通过网络就能够交付产品的IT服务行业不会构成太大的阻碍,但是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却是致命的。因此,虽然单纯看劳动力成本印度并不比中国高,但是加上物流等其他成本之后就远远超过了中国。
前不久,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南部几个邻省遭遇了长达12个小时的停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也正在经历大规模的电荒,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制造业的正常运转。实际上,印度企业对停电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在印度,稍微大一些的制造企业、宾馆、办公楼甚至家庭里面都有自备的发电机,一旦公共电力停掉就马上启动自备发电机。塔塔钢铁公司在贾姆谢德布尔的工厂就建了自己的发电站,平时有40%左右的电量都来自于自备电源。走近Videocon位于班加罗尔的工厂,老远就能看到两座高高的烟囱,下面也是公司自己的发电站。
据了解,印度政府已经痛下决心要改变积弱已久的基础设施状况,准备投入大量的财力用于改善公路、机场、港口、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
不过基础设施问题仅仅是印度“青春期”的一个体现。印度复杂的税收制度也是让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印度是联邦制国家,每个邦都有不同的税制,非常复杂难懂,即使是印度本地企业有时候都搞不明白。三一重工印度公司为了防止发生税务问题,甚至专门请了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帮助整理清楚。本地生产要交税,跨邦销售要交税,入城还要交税……这些都增加了制造企业的成本,使得他们不愿意将生产基地放在印度。
如果印度能够改善糟糕的基础设施和其他一些不利的条件,印度完全能够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毕竟每个月4000卢比的工资即使与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相比也并不算高;而且,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印度的成本甚至比中国更有优势。只不过,印度的制造业要从青年成长到壮年,显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低估的开放基因
15年前印度的经济状况也非常不理想: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严重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众多的国有企业则毫无竞争力,经济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2%~3%的“昏睡”状态。有人形容那时的印度就像一头沉睡的大象。
但是从1991年开始,印度政府放开了对诸多行业的限制,完善的资本市场也建立起来,整个印度经济蒸蒸日上。当然,这种繁荣首先从IT服务业开始,它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如今,资本、人才、各种生产要素都纷纷向传统的制造业转移,由此带动了印度制造业的起飞。
在制造业起飞的过程中,印度民营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有很多规模庞大的民营企业,他们大多是家族企业,有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往往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然后迅速将自己的商业版图扩张到服务等其他行业。
如今,这些民营企业的新掌门人大多在英美名校毕业,如Mahindra & Mahindra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Anand G. Mahindra就是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Godrej集团董事长Adi B. Godrej则毕业于哈佛对岸的麻省理工学院,他还把自己的子女全部送到海外名校学习。不过与国内民营企业老板把孩子送到海外相比,出身于受过海外高等教育的家庭、本身就有语言优势的印度“第三代、第四代”们明显比中国的“第二代”更接近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国际化的开放基因是印度企业真正的优势。就像印度软件企业普遍通过了CMM认证一样,印度的制造企业也非常注重与国际接轨,“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按照日本和德国标准来生产的。”印度最大的电缆企业Finolex电缆有限公司总裁Deepak K. Chhabria认为,这使得他公司的产品很容易就赢得了如Siemens、本田等跨国公司的认可。
近年来在一些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当中,经常能够看到印度民营企业的身影;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他们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虽然目前印度看起来并没有中国开放,但是印度骨子里就是向世界开放的,他的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延伸,他的官方语言英文全球通行,他的政治体制也跟西方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则正好相反,外面看起来开放,本质上不开放。”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这样认为。
李稻葵曾经在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性组织中工作过,他的同事里经常都是大批的印度人,他感觉印度对全球的影响力要比印度实际的经济实力大很多。例如,他经常能够在各种国际会议上看到印度人摇头晃脑地讲个不停,而中国人就显得沉闷多了。
对于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印度人也是信心百倍。印度最大的财经杂志《Business World》的负责人Sudipto Patra就对“印度制造”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吸引西方投资者的政策正在出台,基础设施正在完善,税制也正在改革。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信心。”
这一点,印度人从来都不缺乏。
(本刊记者岳占仁对此文亦有贡献)
感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印度驻华大使馆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
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印度工业联合会(CII)
Videocon工业公司
(包括汤姆逊广东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塔塔集团
(包括塔塔子孙、塔塔钢铁、塔塔汽车、TCS、塔塔服务等公司)
TCL集团
联想集团
三一重工
Manas 咨询公司
Liberty鞋业有限公司
Neoloite工业公司
Hi-Tech齿轮有限公司
Mahindra&Mahindra公司
Finolex电缆有限公司
KPIT Cummins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Bajaj & Allianz人寿保险公司
BDA中国有限公司
《Business World》
及其他所有为本次采访提供帮助的机构和个人。
印度本土企业家看印度制造:
“以后印度的制造业也会和中国一样,取得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塔塔钢铁公司总裁B. Muthuraman
“印度不仅是全球的软件基地,也是全球的工程师基地,更会是全球的制造基地。”
——塔塔子孙公司执行董事Alan Rosling
“印度制造要从小批量到大批量,而中国制造则从大批量到小批量。中国和印度不要互相竞争。我们双方可以密切合作,占领全世界的市场。”
——Mahindra&Mahindra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Anand G. Mahindra
“一定会有印度公司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企业。他们有更好的条件能够走出去,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
——TCL印度公司副总裁C. M. Singh
“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制造厂商,我们还会继续发展;如果将来我们成为了第二或者第一,你都不要吃惊。”
——Videocon工业公司总裁Pradeepkumar N. Dhoot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有优势,中国也有优势,一起发挥优势去战胜我们欧美的对手比互相竞争更现实。我相信20年后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也会出现人人都知道的国际性品牌。”
——Godrej集团董事长Adi Godrej
本期封面报道其它文章请见:
《IT经理世界》封面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