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熊川
12月6日,Intel董事长贝瑞特风尘仆仆的出现在成都,除了参加成都Intel工厂开业庆典外,贝瑞特还进行了一些公关活动。
近来,Intel可谓流年不利,从AMD的反垄断诉讼,到新产品推出乏力,直至近期中国
市场上笔记本电脑处理器“造假风波”,转型期的Intel显得反应迟缓。昔日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缺乏活力。
Intel急公关
临近年终,Intel董事长贝瑞特又一次来到中国,贝瑞特在成都除参加了封装工厂的开业庆典,还参加了教育志愿者活动。
而在一个多月前,Intel的对手AMD在北京召开全球董事会,AMD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海克特·鲁毅智率领董事会全体成员参加了AMD大中华区总部落户北京的仪式。
同时,AMD宣布免费向中国转让X86技术,按照AMD的说法是“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我们可以向中国转让技术级别最高的核心技术”。
AMD的举动引起了不少关注,特别是AMD向中国免费转让X86技术的举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之相比,Intel并没有与中国企业有什么核心技术合作方面的合作。
相比之下,贝瑞特此次访华公关的成份比较明显,只是贝瑞特此行也没有太多实际内容,在印度宣布新增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后,贝瑞特飞到成都启动的“Intel志愿者爱心教育工程”,目标更多是挽回企业形象,“支持当地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处理器造假风波未了
此时,Intel在中国遭遇一场“处理器造假”的信任危机。
一直以来,Intel的笔记本处理器原来有两种封装形式,一种是BGA,一种是PGA,BGA较薄,而PGA较厚,价格也存在差异。
但不久前一家国内专业评测网站在评测中发现,在某中国生产的笔记本中使用的Intel处理器无法工作在正常频率,遂将其拆下,在经过放大镜观察后,竟发现处理器表面有打磨的印记,由此判断这块处理器是经过打磨后重新流入市场的“工程样片”。
不但如此,还爆出一些笔记本厂商将PGA封装的处理器改成BAG封装,从中可能挣取差价,这种方式消费者几乎不可能发现,一般软件测试也无法发现。
改装的结果导致该芯片整体厚度比正常产品多出将近1毫米,可能会造成CPU散热等问题。
事发之后,该笔记本厂商电脑内部人员向媒体表示,当初Intel提供的处理器两种,一种是工程样机,一种是经过改造的。
在媒体向Intel质疑后,Intel表示,这决不是Intel所为,Intel一向反对出售工程样片处理器。
但市场的确出现了一些本来不该进入市场的工程样片处理器,如果没有Intel的参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特别是不同封装的处理器的改造,基本上只可能由Intel自身完成,就算是应厂商要求改装,Intel也应该十分清楚其流向。
媒体的焦点集中在Intel是否参与了处理器的改造,或者对部分小厂商的改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该厂商又表示,“经查明,这是由于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疏忽,将不合格的测试CPU装在了送测机器上”,将所有的错误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Intel也一再表示,工程样品是非卖品,是Intel提供给合作伙伴(客户或者OEM生产厂)的实验性芯片,工程样片使他们能够预先启动产品的工程设计,以便能够尽快地把新的技术推向市场,Intel一向反对厂商将这些处理器卖给消费者。
但到目前为止,不管是Intel还是厂商,都没有最终向媒体公布工程样品处理器有多少流到了市场上,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为数不少的CPU工程样品打磨后的产品。
Intel始终也不肯透露具体的样片数量规模,而且将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市场和电脑厂商。
转型
Wintel——Windows加Intel,象征一个时代。
Microsoft的操作系统加上Intel的处理器,曾完全统治PC时代,两家公司都垄断着所在的领域,Intel在x86处理器领域占据着90%的市场地位。
但Intel也和Microsoft一样,身陷垄断泥潭。垄断妨碍了消费者得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技术产品。
以AMD的经历为例,AMD当初曾与Sony以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身份进行合作,并因此在欧洲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Sony将大量基于AMD技术的计算机产品销往欧洲市场。欧洲市场的消费者既可购买基于AMD技术的Sony产品,也可选择基于Intel技术的Sony电脑,而一度40%左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基于AMD技术的Sony电脑。
为了打压AMD,Intel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表示要与Sony进行交易,但交易条件是Sony停止与AMD合作。
最终,Sony停止了与AMD的合作,AMD在日本和欧洲的占有率都被Intel逐渐蚕食。
垄断往往也会阻碍技术创新。
近一年半,Intel在新产品推出方面已经落后于AMD,在64位处理器和双核处理器方面,Intel都落后于AMD,但凭借着垄断地位,Intel还凭借着一些非常规手段控制市场,比如与电脑厂商达成排斥AMD的协议,只要占据市场,Intel的利润就能得到保证。
AMD愤怒的向媒体指出,Intel是最大的垄断企业。
对于正处在创新和成长期的中国本土芯片制造企业而言,Intel的垄断性地位也非常不利,国内的“龙芯”、中星微等芯片项目在Intel垄断的市场下,也很难获得成长的机会。
Intel的垄断并非完全是技术领先形成,在技术方面,Intel处理器在向双内核架构转型已经落后于AMD,Intel去年由于Grantsdale芯片组缺陷、Tejas处理器开发计划取消以及Dothan移动处理器发布延迟等等已经显示出Intel的疲态。
Intel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也已经失效了。
事实上,为了摆脱不利局面,Intel从去年就开始实行转型计划,其核心就是通过多样化经营,避免让Intel过于限制在处理器,推动所谓“平台战略”,向移动、家庭和企业用户分别推广不同的平台。
但在网络时代,平台的多样性和服务的多样性如出一辙,Intel主导处理器的时代正在过去,比如在追求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领域,IBM遥遥领先于Intel;而在新一代游戏机平台上,Microsoft、Sony、任天堂都采用了IBM的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