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销售模式能够坚持30年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而“在中国没有25%的年增长就说明是在衰退”,也在证明他有实力自负
采访·撰文=黄华
在没有见到SAS——这家全球最大的私有软件公司的亚太地区副总裁之前,记者听到的
对这家公司的评价只有一个字:牛。那位对SAS颇为了解的工程师说这个字时有两层意思:一是认为他们的产品比较“牛”;二是认为他们的做法比较“牛”。说产品“牛”,是因为就像SAS亚太地区副总裁Phillip Beniac(中文名菲利普)所言,他们公司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或者准确地说是整个领域里相抗衡的竞争对手没有,但在细分产品市场里有很多竞争对手;说做法“牛”,是因为这家1976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凯瑞成立的公司,从创业之初就开始实行软件租用制的销售模式,这明显区别于到目前为止仍为软件公司主流做法的销售套装产品。
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招致了一些谈不上非议的“非议”,却仍为SAS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上带来了每年200%以上的增速。作为一个在SAS工作了15年的澳洲人,菲利普对亚太地区甚至中国市场应该说非常熟悉了,这从“现在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北亚区上”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来。
当然,把自己的办公室从澳洲搬到Hong Kong,则说明了SAS对大中华地区的重视。“我不希望以后还是四年跟大家见一次面,我希望更频繁的跟你们保持联系。”
就在外界了解他们就像了解SAP、甲骨文等国际软件巨头之前,只有中国银行这种规模的大客户才熟悉他们。当然,面对在中国200%的新客户开发速度,眼下他们确实在考虑跟业界的更广泛联系了。
“我们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Q:我们从一些渠道了解到,SAS的销售采用了软件租用方式,这在其他的国际性软件公司中非常少见,而且有些用户似乎对这样的销售方式也颇有“异议”。你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A:我们希望SAS能够跟我们的竞争对手有所区别,因为我们是不同的公司。我们的这种经营模式是从公司创立之初就定下来的,我们这样做已经30年了。
你要知道,我们每年会拿出总收入的25%~30%用于研发,而这个比例是业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我们要在不同的客户所在地建立本土的影响力,确保客户真正在用我们的软件。只有这种体系,才能保证我们能够服务他们几十年,而不是只考虑一两个月的短期行为。
事实上,我们在中国所做的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合作不是一种产品买卖的关系,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也许客户从别人那里能买到一些实用的软件产品,但对我们来说,我们提供的是那种可靠的、耐用的产品。
Q:但按照我们的理解,对于软件采购,中国客户可能更习惯于接受购买套装产品的方式。
A:我认为,如果客户真的想应用世界顶尖的软件产品,他无论是采用租赁的方式还是你说的购买使用权的方式,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能真正用到顶尖的产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Q:相比目前占SAS亚太区收入份额最大的澳洲,你们在中国的产品有什么不同?
A:我们目前在澳洲提供的产品,和我们给中国提供的产品是完全一样的。如果真的有什么不同点的话,可能是客户对软件产品的认知和理解上有一些差别。但我感觉,中国的客户在接受新技术方面要快一些,因为中国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国家。
BI仍有高低之分
Q:商业智能(BI)软件的用户本身就很高端,在这个市场里是不是还有区分?
A:是的。我们对市场和客户是有区分的,目前我们把重点集中在做最上层的客户上。我们也在内部探讨和研究除了最上层客户外的其他层面的客户。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在金融业和电信业有最大量的需求;同时,我们现在也更多地关注到了制造业和政府部门。不过,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我们的产品应用拓展到更多的部门当中去。
Q:你们在中国的客户是类似中国银行这种规模的客户,这是否意味着客户群会很受限制?
A:确实,这在数量上可能会受到限制,但他们的需求可能会增加,我们也会给他们提供更强大的产品;其次,中国真正的超大型企业很多,如果我们看一下国际大公司的列表,会发现很多中国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反观亚洲其他国家,像经济发展很快的韩国,LG电子和Samsung 电子十几年前还都不存在,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需求者。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已经走了很久,有很多新的需求。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走过的路会是很多国家曾经走过的。
当然,现在除了第一梯队的那些客户,我们也在关注其他一些快速发展的梯队,甚至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客户。在领域上,我们也开始关注公共卫生、健康等领域的企业,还有包括学术和教育领域的企业。
Q: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你们是否会采用不同的策略?
A:采用的策略基本上很相似。我们现在也在关注中国的制造业,今年我们就接触了上海通用汽车。在我看来,上海通用汽车是GM在全球合资厂里所有各方面都最先进的。我们的策略就是,在制造业里会瞄准一些大客户,然后用相似的方法跟进。
渠道只能With不能Through
Q:你们在中国的策略是怎么制定的?
A:我们完全采用写商业计划书的方式来前瞻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在一个地区比如中国,我们的商业计划书是三个月或半年重估一次,或者重写。如果这个地区的发展势头很好,挑战性会更加强一些。
我们不像一些上市公司,他们只能按照既定的计划走。我们可以前瞻两到三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不完全在中国是这样子,在其他国家,比如像印度,也是类似的。
Q:就中国市场的拓展策略来看,你有什么样的安排?
A:在中国,我们现在采用的渠道策略是:面向新客户的直接销售占到65%,通过增值分销渠道的会占25%,还有10%是其他的。
我们之所以主要采用直接销售模式,主要原因是BI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商品。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商品来买的话,它就与普通产品如Microsoft的EXCEL制表软件没有区别了。我们这个产品是要完全融入到客户的系统当中去的,要把客户最原始的资料经过处理,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正是我们产品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即使通过(With)合作伙伴来推广,也是会和他们一起去推广,而不是仅仅通过(Through)他们去推广。这种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系统集成。
就因为如此,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有很严格的筛选机制:首先,他们有没有在亚太区的业务覆盖;第二,他们有没有在这方面的知识产权;第三,他们在我们所开展业务的国家有没有必要的资源;第四,他们对于我们这样的业务扩展有没有互补性。
再一个层面就是本土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拓展我们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
没有25%,意味着你在消退
Q:SAS在中国的发展经历跟在亚太区其他地方的发展是一样的吗?
A:SAS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早的上海、广州两个办事处的成立,到现在的六七家分支机构,基本上遵循了我们在澳洲的发展轨迹。我们在澳洲是从墨尔本、堪培拉等这些地方起步,从办事处慢慢集合成一家公司的规模。
Q:环顾过去几年,有数任SAS中国区经理被调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这几年间的运作中,你们从中国市场上学到了什么?
A:环顾一下周围别的跨国公司,从在中国建立第一个办公室到现在,会有多少任中国区总经理被调换,你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这十年间的市场变化实在太大。
应该说,每一个曾经在任的中国区总经理都为SAS在中国区的成长贡献了他们的力量,这才使得SAS中国区能有今天。必须承认一点,无论怎么样我们还在这里,我们还在拓展我们的业务,而且可以保证,未来的几十年间还可以看到SAS在中国的发展。
至于说我们在中国学到了什么,因为我们一进入中国时就没有戴上“玫瑰色眼镜”,所以没有把一切看得像很多跨国公司当初想的那样美好——中国是个大国,机会蛮多,来了就能挣钱。我们是想能够有一个较长久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发展上我们很坚定地投资到为客户能够提供最好服务的领域中去。
Q:IDC的数据显示,BI在中国的增长率已经达到25%左右。就你们来说,在中国的增长有具体的数字吗?
A:我手边没有第一手的准确数字。IDC这个报告可能更关注在BI中一些特殊软件上,所以我认为,实际增幅应该比25%更大一些。我个人认为,在中国这个市场上,一家公司如果没有25%的增幅,那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市场上是在消退。
Q:贵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要点是什么?
A: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稳定公司的大客户群,同时将致力于把投资用到能够为客户提供他所需要的领域的研发上;同时,致力于在中国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还有一点就是,更加关注与媒体之间的合作(笑)。我们会更频繁地和你们保持沟通,让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不是四年才有一次机会。
Q:你们的竞争对手是谁?
A:事实上,我倒是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拿出某一个单项来看,会有几百个对手在竞争,但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