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个热门话题,也是个老话题,只是名称不同,主体各异,有时叫革新,有时叫变法。在IT行业,创新通常与技术研发联系在一起,而其主体,也慢慢发生着变化。
从校园到商场
最初,由于国内IT企业刚刚起步,创新的工作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承担,所以才有了“产学研”合作的说法。作为创新的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有着较高的研发实力,能够在技术上支持企业。中国早期的“硅谷”诞生在当时被称为“科学城”的中关村,并非偶然,附近的清华、北大及中科院等机构不仅成为那些IT早期弄潮儿的最初客户,更反过来提供了不少支持。
但是,随着中国的IT产业逐渐成熟,“产学研”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根子在合作各方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作为最终服务社会的IT企业,它必须要获得经济利益,以经济为驱动力是它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然而,这一原则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永远不是第一位的。都说IT厂商有技术驱动倾向,但要真论起来,它们还算轻的。真正的“技术驱动狂”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无论是出于学术习惯还是成果驱动,它们总是不那么重视获利。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说企业主要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这当然很好,如果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了好的成果,通过企业产品化、产业化自然不错。不过,这种转化并不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发现,与其花那么大成本去转化别人的成果,倒不如自己进行研发创新。
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有时很少会考虑用户的需求,或者考虑得不到位。而作为与用户最近的企业,自然比这些机构更了解用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从他们的角度进行研发创新,显然更有的放矢。
创新:企业内两难问题
企业的创新,不应该是技术驱动,而应该是利益驱动。这很正常,如果企业通过创新无法提升自己的获利能力,它还有什么必要去创新、进步呢?
普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亚东对此深有感触。最近,他带一个代表团去美国硅谷看那里的创业投资公司,一位团员问他:怎么有这么多投资公司,当地政府都在干什么?刘亚东回答道:什么也不干。“在硅谷,事情不是政府做的,而是纯粹来自民间的需求在推动事情发展。”他说。
也正是因为企业的创新是以获利为基本出发点,因此,创新在企业内也面临着接近两难的情况。一方面,创新在未来可能赚钱;另一方面,在近期,创新给企业带来的主要是更高的成本。因此,企业要创新,高层必须有决心和更远的眼光。如果说,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那么创新就更是“一把手”工程。在一些国有企业内,尤其要注意因为高层领导的“任期意识”对创新的阻碍。在这种意识下,企业高层可能认为:创新会短期提高成本,而增加利益的效果要到自己的继任者任期内才能体现。因此,他们会选择减少创新,以保证自己任期内的好绩效。
同时,企业还要对员工的创新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国际上,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是两个体系。比如日本的一些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标准甚至比管理人员还要高。还有的企业,在其研发成果形成专利后,相应的研发人员拥有一定股权。有时,不那么“实用”的激励机制也能起到效果。比如浪潮就在资金奖励之外,还建立了标有专利描述、创造者姓名的“专利墙”,给员工极大的精神激励。
中国企业不要怕
曾经,也有不少反对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声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认为,这源于中国在技术上一度落后的事实。落后国家要发展,必须从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开始,这是一个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有人就认为创新是在处于技术前沿的时候才可以做,从而产生中国企业不可以创新,只能接受先进国家创新成果的看法。还有一个经过“改良”的看法,认为中国自己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从而实现创新。
这两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偏差,即将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和能够开发设计生产这种产品的能力混为一谈。技术可以学习,但产生技术的能力必须从自身的实践中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没有先进的技术就只能在低端发展,最终其劳动密集优势会被其他新兴地区所取代,而要想迈到技术前沿,就会面临先进地区的企业的阻碍。解决这一悖论,就必须从自主创新入手。
路风认为,中国企业实际上已经有过自己的重要创新,并取得过成功。VCD就是一个典型例子。VCD就是中国企业的创新成果,最后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同样,在国内汽车市场,只有在国内企业通过创新,将品质和价格进行优化配置后,才能真正增长起来。“我相信IT产业的未来也是如此。”路风说。
其实,看看与我们的邻居,也能受到启发。在同样争取占据未来IT潮头的印度,今年3月举办了一次“印度创新奖”,通过重奖创新来引导全国所有企业树立自主创新的思想。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创新管理商学院副院长潘克吉·萨兰说:“根据此次评选活动,我们发现,印度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特别是私人企业。他们之所以要投入巨资搞自主研发,原因是他们想在知识经济的舞台上占领有利位置。”
自主开发型企业和技术依赖型企业的差别
走出中国的主导技术轨道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路风
全球化没有消除民族市场的需求结构和特点。中国企业对本土市场的理解有特殊优势。产品这一概念不光包含技术,至少有一半是来自对市场的理解。有了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就可以把对本土市场的理解转化为产品的特定性能。技术变化是常态,所以只有发展出创新的能力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
Intel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赖一龙
中国最近几年的经济迅猛增长有目共睹。中国有大量劳动力、原料资源和庞大的市场,从来料加工的工厂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从自主设计研发,到自主知识产权,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再到走向世界的国际品牌,从电脑整机到芯片到软件,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普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亚东
创新需要非常良好的企业文化。它需要公司里面的人把创新作为值得骄傲的事情。创新意味着可能会失败,如果企业不允许员工去实验、去失败,就不可能有创新。另外,企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只有这样,它的员工才会在外界的诱惑到来的时候不会动摇。市场是创新的源泉。企业健康地发展,有好的市场、好的管理、好的文化,才能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