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边缘游走和守望了10年以后,信威终于有了进入主流设备市场的机会。
10月12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来到重庆信威通信技术公司参观,总经理陈卫一直陪在身边,向黄菊副总理详细介绍信威S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功能。看到信威公司自主研发,信息产业部正在推广的用于“村村通”工程的400MHz SCDMA 产品后,黄菊赞许地说:“信息产业部这件事做得很好!”并告诉陈卫,信威公司的发展符合国家发展方向,是“踩到点子上了。”
黄菊副总理的这几句话让陈卫感慨万千。10年前,陈卫与徐广涵在成功绕过美国Qualcomm 设置的专利壁垒后,共同开发出SCDMA无线接入系统,并期待着能够在国内电信市场有一番作为。但当陈卫带着这项技术回到国内,却发现等待他的是一个“变化太快的市场,跟都跟不上”。
“如果不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如果不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根本没有我们的戏!”海归10年之后,陈卫这次总算赶上了政策的“点”。
第一次跌倒
1995年陈卫和徐广涵在美国合作成立了CWill公司,开发SCDMA无线接入系统,公司成立不久就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掌握着CDMA专利的美国Qualcomm 派律师找上门来,称CWill公司的SCDMA无线解决方案侵犯了高通的专利,因为它的名称带有“CDMA”这几个字母。面对高通的刁难,陈卫和徐广涵早有准备。就在二人设计SCDMA系统解决方案之前,他们用整整3个月的时间研究了高通和其他企业有关专利,就是希望能够绕开所有这些专利壁垒。因为没有任何依据,高通的律师无功而返,从此再也没有找过他们的麻烦。
那一年陈卫正好遇到来美国考察的陈世鹤,二人是同乡,且是旧日相识。在与陈世鹤的交流中,陈卫仿佛看到了SCDMA在国内市场巨大的应用空间。同年11月,Cwill公司与中国邮科院合资成立了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李世鹤任董事长,陈卫任总经理,开发以智能天线、上行同步等为核心技术的SCDMA无线接入系统。3年之后,信威的SCDMA无线接入系统研发成功,但这时陈卫发现,曾经憧憬的巨大市场并没有为他启动。
在SCDMA系统还在研发过程中,还未从中国电信分拆出来的ChinaMobile开始大规模铺设GSM网络,信威只好转而在固话市场寻求突破。由于SCDMA具有覆盖范围大,信号好的特点,信威在固话接入市场找到一点空间,开始为中国电信“补盲点”,在其有线网络无法到达的区域,为固定电话用户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当时固定电话的初装费价格还在5000元左右,信威就靠初装费赚钱。
不过让陈卫没有想到的是,1999年电信资费调整,初装费一下降到1000元左右,“信威还糊里糊涂,后来发现用户不用我们的产品了,才感觉到初装费下降给信威带来的压力。”这是陈卫第一次吃到“政策”的亏。不幸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随着用户数量增加,SCDMA系统不成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功能和质量上不稳定,而且随着用户数量增长,这个问题更加明显。就在这个最需要研发投入的时刻,信威的绝大部分研发人员却被抽调到大唐公司,参加当时国家积极推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的开发工作,留给信威的研发力量仅剩1个人。市场上大量客户要求退网,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工作几乎停滞,刚刚开始合作的大庆油田专网项目也举步维艰。陈卫感觉仿佛掉进了一个大坑里,失望之余,他回到了美国。
机会从眼前溜走
就在陈卫这一转身之间,中国电信市场却在经历一次重大变革。1999年2月,ChinaMobile从中国电信拆分,失去了最具增长性的移动业务之后,中国电信四处寻找新的增长点。“实在是政策变化太快,也没有意识到中国电信接下来会怎么办。”陈卫说,技术出身的他,市场感觉还是不够好。
当时中国电信正在寻找一种“不需要移动牌照的移动方案”,虽然信威曾经为中国电信提供过无线固话解决方案,但当时对市场“比较麻木”,当陈卫看到这个市场机会时,却因为产品和研发能力准备不足,就这样错过了。中国电信最终成就了“小灵通”。
从1999年末到2001年,信威跌到了谷底,一度只剩20多个人,这时公司仅存的一点希望,都寄托在与大庆油田的专网合作项目上。2000年3月,为了完成与大庆油田的合作,陈卫从美国回到国内,并带来了Cwill公司的5名技术骨干。
当小灵通不断在电信市场创造增长奇迹时,陈卫却领着信威不多的研发人员,在零下30~40度的大庆奔波于各个基站之间,在测试车上渡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他已经忘了自己当时爬过多少座基站,只是记得“被冻得发抖”。
“那段时间我都不敢去看别人的产品,一比较,就发现自己差得太远。”整整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大庆的系统才最终稳定下来,2002年大庆专网建成。当年信威所有收入全部依靠这一个项目,“爬了两年,信威才好不容易从这个大坑中爬上来。”陈卫感叹。
“大灵通”的机会
2002年,“政策”又一次影响了中国电信市场。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一个新的机会摆在信威和陈卫面前。南北分拆之后,网通在南方没有接入网,需要大量的无线接入设备,为了能够进入中国电信占据优势的南方市场,网通开始寻找可以与“小灵通”竞争的移动技术。信威最早接触的是陕西网通,因为“市场上只有SCDMA,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在陕西宝鸡,信威的SCDMA系统经历了“残酷”的测试。在行驶的汽车上,几十部手机被放在一张报纸上同时打进打出。这样极端的测试环境,就是曾经为美国宇航局工作过的陈卫也从未经历过。经过不断测试和改进,2003年信威正式在宝鸡为中国网通的南方网络组网。创业8年,信威的1800MHz SCDMA产品终于进入公众电信网,为了与小灵通竞争,在市场上被称作“大灵通”。
在宝鸡组网的成功让信威在接下来几个月不断接到南方网通的订单,规模一次大过一次。2004年1到3月,四川网通用一个半月悄悄建了1000多台基站,由于通话质量好,费用低,许多小灵通用户开始转向SCDMA,不到1年的时间,四川网通的大灵通用户就超过40万。这种局面让急于在南方打开局面的中国网通喜形于色。2004年8月份,中国网通的领导到信威公司考察,告诉陈卫,中国网通准备大干一场,在南方21省包括Hong Kong、澳门上大灵通,合同金额大约100多亿元。这个消息让才从坑里爬上来没多久的陈卫受宠若惊,那感觉就好像“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于是,信威开足马力,提高产能,配合网通扩张,然而好景不长。
几个月之后,中国电信市场又开始酝酿各种变化,3G、电信重组的消息接踵而来,在未来产业政策不清晰的情况下,网通不得不暂时停止了与信威的合作。几千台基站成为库存,从2004年8月份到今年5月份,信威只卖出了1台基站。“这个坑比1999年那次还大”,陈卫只有苦笑。不过在与网通南方各省的合作中,陈卫发现了另一个市场“村村通”。
抓住“村村通”
在宝鸡,陈卫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农民有手机,但是接打电话时要爬上几公里高的土坡。陕西这种特殊的地貌叫做“塬”,是一个高高的土坡,下面有水、有点绿色。在“塬”下面,手机信号覆盖不到,但经过测试,信威的SCDMA系统却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另外一些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形比较复杂,建设其他网络的成本高,几乎没有移动网络。这让陈卫看到了SCDMA的机会。
2003年9月,信威在大庆召开1800MHz SCDMA鉴定会,当时信息产业部也有领导参加了大会。信息产业部在“十五”计划期间启动的“村村通”工程,计划在2005年底使全国95%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那时信息产业部也急于找到一个可以解决“村村通”工程的产品。由于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信威的SCDMA的成本远远低于国外的系统,而且基站覆盖面积大,可以适合多种复杂的地形,这些都吸引了信息产业部的目光。
就在信威为“村村通”工程开发的450 MHz SCDMA系统正在准备时,信息产业部下发文件,将“村村通”工程的频率,由450 MHz改为400 MHz。系统改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市场上一般需要6~9个月的时间。为了抓住这次机会,信威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改频工作,这让信息产业部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信威。
2005年2月,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在陕西榆林召开“400MHz SCDMA农村无线接入系统生产定型鉴定会”,经过278项测试,信威终于通过信息产业部的产品生产定型鉴定。就在今年9月份,信威又一次开始与中国网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合作,这次是在400 MHz的农话市场。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业务停滞之后,信威重新抓住了市场。
2005年信威SCDMA产品的产值将达到30亿元。 “十年磨一剑啊!”陈卫说这话时有些激动。在政策边缘游走和守望了10年以后,信威终于有了进入主流设备市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