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霍华德·斯特林格和Sony前CEO出井伸之到北京大学演讲,当被问及“Sony会不会由一个外国人来管理”时,斯特林格的回答是“当然不会”。3年后,Sony修改了斯特林格的回答——他成为Sony公司历史上第一位外籍CEO。
今天Sony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上的王者之位不断遭到Samsung 、松下等公司的挑战。在今年第二次对外调低了2005年的业绩预期之后,Sony把全球业务重点放在了中国。有意思的是,中国市场曾一度在Sony的视野之外。
重组计划
裁员减支是霍华德·斯特林格上任做的第一件事。
“希望通过重组让Sony的整体架构更加高效、简洁,加强公司的活力。”斯特林格说,“以前我们像百货商场一样什么都做,现在我们希望将精力集中在冠军产品方面,强化Sony的长处。”
这些重组措施均属无奈之举。2005年第一、二季度财报显示,Sony出现了4年来第一次连续两个季度的亏损。尤其是第一季度,从去年同期的亏损3.6亿美元增至亏损5.33亿美元,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最大亏损。
在最近的重组计划中,Sony表示将在日本裁员4000人,在海外裁员6000人,同时还将在全球关闭11家工厂。Sony同时宣布将出售价值1200亿日元的房地产和其他资产。
相对于Sony全球的重组,Sony中国并没有进行大的调整。Sony中国新闻发言人李曦表示,目前Sony中国市场的业务每年都保持50%-60%的高增长。
Sony中国公司董事长小寺圭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Sony在华业务发展特别好,与全球业绩的下降呈相反的态势。
“Sony中国已成为Sony集团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成长引擎,Sony在中国不但没有裁员计划,反而根据业务的继续拓展将会相应增加人员。”小寺圭说。
加强对本地消费者需求的研究,充分的利用和整合当地的设计和生产资源来发展市场,从而开发设计出适合这个市场的产品,被小寺圭认为是发展当地市场的根本策略。
正因如此,2005年Sony在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设计集团,以便更深入地开展产品的设计和企划。
接下来,Sony将有计划地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自己的产品。小寺圭先生表示,中国的数码音乐市场相当发达,音乐播放器是Sony下一个中国业务重点。
押注中国市场
2008财年,Sony希望让中国市场成为美国之外的第二大海外市场,达到销售额80亿美金。
面对激烈竞争的中国市场,Sony能否实现自己的初衷?
Sony中国公司董事长小寺圭认为,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市场都存在价格战的问题,如美国市场,家电行业的价格战就很激烈,美国市场的情况也会变成中国的翻版。
他认为,有几个方法可以在价格战中取胜。一是加强品牌的建立,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品牌的吸引力。二是在运营方面,提高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管理,让运营效率更高,保证价格和利润的平衡。三是对产品作出快速的决策,迅速推出有创意的产品。在还没有到打价格战的时候,就有新的产品获得市场的吸引力。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时候,快速推出有创意的新品是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小寺圭说。
Sony公司承诺,从2005年开始,将加快新产品在中国上市及本地化的步伐。一方面扩展并丰富从高端到低端的产品系列,另一方面以适宜的价格提供多样化产品。这一策略被外界一度认为是一向走高端路线的Sony开始走低价路线的信号。
小寺圭表示,Sony并不单纯追求市场份额。比如中国的电视机市场,一年的销量是3000万台,在这个市场上,Sony并不能够要求做到30%-40%,这也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在摄像机市场,Sony就要求做到60%以上,Sony力求在每个细分市场获得最好的收益。
事实上,Sony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高端形象,尽管它面临的困境是,一味坚持高端路线,就难以保证销量;而追随价格竞争,就难以保持较高的利润率。(n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