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中关村依然可以称得上是北京以至全国IT产业的一颗明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光芒正在逐渐淡去。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关村的产业领导地位迅速滑落,留给人们许多的思考。
清晨
根据最近赛迪顾问发布的《2005年中国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报告》,在全国11个五星级开发区中,中关村仅名列第10位。倒数第2的位置,显然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优势相匹配。虽然我们可以对报告所采用的评价指标表示不同的认识,但中关村整体环境的日渐恶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人们不禁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投资环境会恶化
在赛迪顾问的报告中,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5个一级指标(政府与政策、产业氛围、要素的供给、开发区服务、社会与自然环境)和17个二级指标(政府态度、政府办事效率、政策落实情况、政策连续性、产业特色、产业配套、交通与物流、市场需求、人才供给与成本、土地供给及其成本、水与电供给及其成本、开发区服务能力、公共设施、所依附城市竞争力、与中心城市距离、治安环境、自然环境)。客观地说,该指标体系尚可称为完备,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此,这里暂且不谈。仅就该体系框架内的结果而言,中关村在5个一级指标的排名都在三甲之外,显然不是偶然的。
一段时间以来,业界针对中关村整体环境出现的问题已经进行了多轮次、多角度的探讨与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赛迪顾问报告所展示的内容基本相同,想来也不是一种巧合。综合业界的各种意见,笔者发现政策环境及产业市场环境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政策层面而言,中关村在重要的土地和税收政策方面已经不具备任何优势;而从市场环境来看,周边地区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上述说法有根有据,然而其中尚存在几个疑问。其一,为何我们的发展总是要依靠政策?是否土地和税收政策改变了,中关村就一定会再现昔日的辉煌?其二,北京地区聚集了全国最多、最主要的IT企业,在其中一些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情况下,继续强调周边环境是否有些偏离主题?其三,中关村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优势,这一优势今天不存在了吗?它流失到哪里去了?
上述问题,显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我只想就其中一点表示自己的看法。有人说中关村的没落是由于缺少投资,其实在我看来投资一点都不少,只是用的不是地方而已。
为什么商业环境也恶化
如今的中关村街道宽敞、高楼林立,几大卖场气势非凡,与10年前相比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10年前的中关村商户获利丰厚、志得意满,10年后的情况却是利润微薄、苦苦生存。从客户的角度讲也是这样。以前到中关村买东西是捡便宜,现在则要防着被别人捡了便宜。虽说以前的中关村名声也不够好,但与今天相比或许还是要好一些。
基础设施改善了,小商户们都进商厦了,产品种类极为丰富,中关村的人气却在日渐消散。在此,近几年的一届不如一届的“中关村电脑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大致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中关村,信息时代‘天桥’”的文章。文中的一个主要意思,就是呼吁中关村回到IT产品集散地的立场上,而不要硬给自己戴什么“中国硅谷”的高帽。
时至今日,我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只是经过更多时日的观察与分析,又有了更多新的认识。简而言之,我认为把小商户集中在一座楼内就是一个错误,其本意或许是为方便顾客买东西时少跑路,实际却是让他们更难以在拥挤、嘈杂、眼花缭乱的环境下静下心来做决定。当然,在此之外,串货、水货、假货等行为的大肆泛滥,对市场环境也是一种深深的毒化。
为什么找不到好的定位
前文说到,中关村并不缺少投资,实际是大量的资金被用在了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