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清 北京报道
联想对IBM PC业务“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整合,正在进入深水区。
10月15日起,IBM PC业务将完全融入联想集团,新联想将建成统一的全球管理平台和指挥中心。
9月30日,在联想并购IBM 个人电脑业务交易完成后4个月,继总部的人力资源、法务等职能部门整合之后,新联想成立全球产品集团、全球供应链系统,整合全球研发中心,设立五大区域总部,宣布完成了全球组织架构的调整。
“并购交易完成后,新联想在总部先整合了6个职能部门;这次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标志着原联想与联想国际融为一体。”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在北京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消息发布后,联想(HKSE 992)在Hong Kong股市价格创新高,上扬2.7%。摩根大通同天发表研究报告,将联想目标价调高至4元,投资评级为“增持”。摩根大通还将联想2006年、2007年及2008年的盈利预期分别调高11%、28%及14%。
整合供应链:“给高速飞行的飞机加油”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军在北京公布了联想集团新的全球组织架构。经过这次调整,将原联想与IBM PC业务各自的产品运作、供应链和销售体系合并为一体。
这意味着联想与IBM PC的整合进入关键期。
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设立全球产品集团,负责新联想全球的产品和产品营销业务,由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弗兰·奥沙立文领导。其次,成立全球供应链系统,由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军(原联想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领导。全球供应链系统包括采购、物流、销售支持、供应链战略规划及生产制造等。第三,将区域总部增至五个。新联想原有美国、泛欧和亚太三个区域总部,此次增设中国区,明年起增设印度区两个区域总部。此外,新联想还整合了其分散在全球的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北京、日本大和以及美国北卡罗州罗利的研发中心将统一由现任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贺志强负责。
联想全球首席运营官刘军称,由于进度加快,新联想的全球整合提前了8个月。
供应链系统的整合被认为是联想整合IBM PC业务中最困难的一环。杨元庆运用了一个比喻:“给高速飞行的飞机加油,或者是给高速运转的车换轮子。”
优化供应链可以带来诸多好处。首先是低采购成本。此前,新联想先期整合了全球采购系统。根据联想公布的数据,并购完成后的第一季度当中,5至6月份,整合采购已经产生了1000万美元的协同效益。
其次,在财务上可以加快资金运转。“供应链是公司进钱的口子。订单的交付决定你的销售收入和盈利,因此一天都不能断。”杨元庆说。
另外,通过低成本采购、规模生产、低成本运输等途径,优化的供应链可以降低产品成本。计世资讯的曲晓东认为:“PC是个成熟产业,研发、销售、品牌等方面的整合都不会立竿见影;而通过整合供应链控制产品成本,对新联想意义非凡。”
联想供应链整合的参照被普遍认为是其老对手戴尔。此前被广泛引用的一组对比数据是,联想公布的库存天数为22.7日,而戴尔中国的库存天数为4日,接近其全球业务库存水平。
曲晓东分析认为,相比易于管理的直销模式,新联想的供应链更复杂——既支持直销,又支持分销。“联想将客户划分为关系型和交易型,但这两类客户又各有消费习惯,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有直销和分销两种需求。联想的这一业务模式决定了其目标客户群非常庞大。
在曲看来,全球供应链整合的实质,是把在中国市场已经满足两类四种不同需求的经验复制到全球去。
从两条供应链上作战,整合成一条供应链。对新联想是惊险一跃。
海外攻略:创业“新兴市场”
为这惊险一跃所做的准备,甚至包括杨元庆如何与CEO分担工作。就在赶赴北京公布全球新组织架构之前,杨元庆正在阿联酋和印度市场考察将交易型和关系型双业务模式复制到这些市场的可能性。
依照杨与联想集团CEO史蒂夫·沃德的分工,杨元庆主抓新兴市场,而沃德则主要负责欧美等成熟市场。
杨元庆解释说:“联想是一个创业型公司,我们把新联想定位为一个新公司,仍处于创业阶段。”
杨元庆认为,在创业期他首先要承担董事会主席的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董事会的价值,指导公司的战略和运营。“怎么能帮助新联想更好地成功,就应该怎么运用我们的经验和能力。这是我跟CEO沃德先生达成的共识。”
显然,他似乎并不介意分担CEO的职责。
北京一位IT分析师对此分析称,即使是创业型公司,董事长与CEO分工仍应明确;而且这种分工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持续成功打下基础。
杨元庆认为,目前的分工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毫无疑问,在中国的成功使我们对新兴市场更了解,而沃德对成熟市场更了解,这样分工可以把双方的优势都倾注在新公司里。”
杨元庆所要“创业”的新兴市场包括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区域的市场情况,与5到10年前的中国市场非常相像。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增长机会。”
根据IDC的估计,2005-2009年之间,PC销量增长的50%将来自新兴市场。
以重新创业心态面对整合的背后,是对整合风险的认识。曲晓东分析说,联想的这次整合在IT并购史上没有经验可循,并且面临着行业和自身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