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伟
也许他此时不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职业经理人之一,但他所做的一切正在颠覆着曾经牢牢粘贴着“日本制造”文化标签的经营管理模式,或许有一天,这种彻底的颠覆也会被写入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在两到三年内领导富士施乐(中国)成为一个中国公司,然后放手让中国人去管理这个公司。”今年5月,高桥义明接任富士施乐中国区总裁时曾做出如是表示。
是什么让高桥义明有如此勇气和决心?他的动力来源于母公司富士施乐40多年的合资成功经验,榜样是集合多元文化大刀阔斧改革最终扭转尼桑颓势的美国CEO卡罗斯·戈恩。
多文化环境熏陶
25年前,高桥义明进入富士施乐。这是一家成立于1962年的合资公司。在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前夕成立的富士施乐,恰逢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身处这样的环境,毕业不久的高桥义明发现,周围的人都在拼命地谈论如何赚钱,美国人用“经济动物”来称呼日本人的做法也让他感到不适———除了赚钱,人生的要义究竟是什么?
偶然的机会,高桥义明看到了一则令他震撼的广告———一个刚刚成立没多久的小公司发起了名为“美丽行动”的倡议,它鼓励人们不选择忙碌,尽情享受美丽生活。
震撼之余,高桥义明没有犹豫,应聘这家并没有什么名气的公司。“事实上,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还并不了解富士施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加入这家公司,并且一做就是25年。
富士施乐和其他合资公司不同,两家公司各占50%的控股比例保持了近40年。
这种稳定的状态形成的原因在于,两家公司从一开始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桥义明总结说,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是富士胶片派来了最优秀、杰出的管理团队;第二是施乐公司给富士施乐很大的独立性———以小林阳太郎为首的管理团队来自富士胶片,其中没有一个白皮肤的西方人。
高桥义明加入到公司战略部后,也得到一个去美国学习管理的机会。他发现,美国有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