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翔 袁钦玲
“妈妈,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火炉呢?”小女孩冻得瑟瑟发抖。
“因为爸爸失业,没钱买煤。”妈妈叹了口气。
“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中的场景。与此同时的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在农民的眼中,这是日夜辛苦劳作的成果付之东流;在普通人的眼中,这是惊人的生产力浪费;而在经济学家眼中,这却是解开剩余价值方程的钥匙。今天,类似的充满悖论的对话依旧存在,只是这段对话换了战场。
“你晚上为什么不关机?”
“聊天软件可以积分,BT也可以下载MP3和电影啊。”
“这样不浪费吗?”
“都宽带包月了,我不做这些该做什么呀?”
煤太多了,工人却没有煤来烤火。网络宽了,却不知道在网上该做什么。这充满悖论的对话,也反映出一种别样的心态:能源丰富了,网络宽了,软硬件功能丰富了,我们也大可不必计较太多了,IT浪费似乎也因此变得顺理成章,甚至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宏观到微观,从软件到硬件,从前台到后台,从单机到互联网。它会不会导致新一波IT危机?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