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茂
很久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促销会上,美国某公司的经理请与会者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底下有些什么。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座椅底下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了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拿到了100美元。这位经理说:“这些钱全归你们了,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有人能够猜出这是为什么。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道出了个中缘由:“我不过想告诉你们,坐着不动是永远赚不到钱的。”
以客户为导向--这是耳边经常挂着的一句话。其林林总总的好处在此就不多说,但首要的前提是得找到客户。
经常有经销商抱怨,现在的客户太难找了,好不容易找来,却发现有更多的同行在争抢这个客户。再拿产品来说,价也降了,促销也做了,效果却始终不明显。
显然,该经销商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共性--以前的销售模式好像不管用了。
笔者认识一专门卖MP3的经销商,这两年,他的生意非常火爆,其在电脑城的柜台总是有源源不断的客源。而他旁边的某知名品牌MP3却显得异常冷清。了解后得知,除了柜台的销售人员,该经销商还在几所高校组建了一支支自己的“销售团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购买MP3意向的学生,几乎都得被他的Sales们“过滤”一遍。
而这正是这位经销商伙伴成功的秘诀。
好的机缘绝不会主动去登门拜访“坐着不动的人”,如果不去努力,即使坐拥1000万美元,也发现不了。而我们有些经销商,不主动去开拓市场,不主动建立更完善的销售网络,不主动与客户加强关系,甚至不主动去寻找新的商机,只是依靠过去的老商业关系,坐等客户上门。这种做法,和“坐着不动的人”有什么区别?又怎么能够获取更大利润呢?
还记得小的时候,总有货郎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卖一些针头线脑之类的小东西,这大抵是资金不足的商人了。而稍稍有些钱的,就在家门口开个小店,专做上门生意。那时的人们,尤其是自己开店的人对于货郎自然是有些不屑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坐商”稳收大利的岁月也过去了。坐堂掌柜不必去笑挑担的货郎,如今的经销商不只需要开店的资金实力,更应具备货郎挑担行走十里八乡的主动意识。也许,我们的经销商在理论上应该多看一些诸如“坐着不动赚不到钱”之类的书籍,行为上则应该向当初的货郎学习,迅速完成由“坐商”向“行商”的转换。
毕竟,只有找到了客户,我们才能够了解到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