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一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业界纷纷把目光聚焦在其整合的进展上。8月10日,联想在Hong Kong向全球发布了其合并后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回答了业界的疑问。
全球业务盈利增长
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的第一季度,新联想实现营业额为1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4%,这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的业绩增长及新收购个人电脑业务的贡献;税前盈利为5.15亿港元,同比增长54%。
从区域上来看,大中华区占整个业务40.45%,美洲区28%,欧洲、中东和非洲区18.68%,亚太区不包括大中华区是12.57%。行业报告显示,联想的个人电脑本季销量年比年上升7%,季比季上升14%,销量增长创出新高。
在大中华区,集团的综合营业额上升了35%,为港币79亿元,盈利4.63亿港元,利润达到了55%的增长。联想在中国和亚洲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市场继续稳居龙头地位。
脱离IBM高成本的运营平台,通过更大规模实现协同优势,联想正在获得一个健康、可持续增长的业务模式。总裁杨元庆在发布会上表示,董事会对上一季度的业绩表示满意。他进一步表示:“这一季的业绩证明了联想当初收购的初衷是完全正确和可以实现的。”
收购效果开始显现
新收购个人电脑业务整合进程顺利,超越了原计划。“董事会对于目前的整合进展同样感到满意。”杨元庆表示。一季度,已经完成了全球总部职能的建设,在企业内部16个部门中已经完成了8个部门的整合,涉及财务、人力资源、市场、采购等部门。联想集团CFO马雪征表示,60天的整合已经产生了约1000万美元的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于全球采购部门的成功整合。未来一年当中,这一合并效果还将产生2亿美元的协同效应。
一季度,联想营运现金流达到了43亿港元,净现金储存59亿港元,和去年相比有相当大的提高。整个现金流的改善情况是从去年的正10天降到现在的负35天,达到业界最高水平之一。
联想CEO斯蒂夫·沃德表示:“联想比起旧IBM,我们在销售、融资和顾客关系上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所以现在大大改善了营利的能力。我们现在已经赚钱了,而且结构跟以前很不一样。”
新兴市场表现活跃
据IDC预测,2004-2009年全球PC市场将会有53%的增长,达2.73亿台。增长的27%来自于美国、20%是西欧和日本;另外一半的增长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型区域市场。而其中主要的产品增长也来自笔记本电脑。
通过联想推出的交易营销和关系营销,联想在新兴市场表现活跃,并且收到效果。从区域上看,第一季度,联想在中国、印度、巴西、俄国这四个新兴地区的增长幅度都远远超过当地市场的增幅。比如在印度市场联想增长率为35%,巴西是58%,俄国达50%。同时,联想笔记本战略的成功,也为在自身产品结构调整和在未来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联想笔记本电脑在本季的综合营业额为港币93亿元,占联想整个营收的47%,成为其最大的一块业务,并保持着业界创新领先的地位。
杨元庆说:“董事会一致认为中小企业产品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应该成为新联想两个最重要的核心战略。联想在全球新兴市场的增长都明显高于市场平均增长。我们相信如果能很好地把中国的产业模式与这些新兴市场的发展相结合,将为公司的下一轮增长注入动力。”
手机成新业务亮点
联想开辟手机业务已经3年,作为联想除PC以外的唯一重点新业务,2005年,联想手机业务在很多中国生产的手机企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在国内市场表现活跃。季报显示出,手机销量突破100万部,营业额增长27%,达港币8.2亿元,销量大幅上升51%,和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份额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第六名。此外,凭借本季的强劲销售和严格的成本控制,联想手机业务本季大大改善了营利,达到了2500万港元。
对于联想手机业务终于走上了良性、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杨元庆表示了对未来的乐观:“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业务的未来,也证明了联想拥有了在未来超越PC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及我们的核心能力。”
整合仍然任重道远
第一季的整合使新联想刚刚释放了初步的能量,斯蒂夫·沃德表示,未来在几方面仍有新增潜力。首先是整合供应链、生产运营,现在已经做完了采购,接下来就是供应;其次是产品线,我们已经在不同的生产产品线当中分享了知识产权,将来会继续下去,伴随着品牌推广和产品需求,我们将lenovo产品有选择地在一些国外市场推出;另外,在服务方面也要加速整合。未来我们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业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联想中国、联想国际的业务。
从财报来看,新联想的开局良好,但未来整合并不轻松。目前的整合还大多发生在内部职能部门,而企业运作部门的整合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一层的整合会更加复杂艰难。因为这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到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合作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这一过程中时间这个坐标也不能忽视,如何更迅速有效地合二为一,建立联想的全球品牌影响力,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减轻因合并带来的负面影响,扼制客户的流失,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