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兴才
以等离子(PDP)、液晶(LCD)为代表的平板电视凭借高清晰度、宽屏、超薄等诸多优势正成为彩电消费的时尚潮流。日前,从赛迪数据举办的“2005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高峰论坛”上获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平板电视需求旺盛,总销量达到74.1万台,同比增长260%。其中,液晶52.2万台,等离子21.9万台。
平板电视正在成为中国彩电市场的热点。2004年,国内平板电视市场容量达到39.3万台,同比增长174.8%,销售额为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3%。平板电视销售额占整个彩电市场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3.7%提升到2004年的6.9%。
三年内七成用户有购买倾向
4000元~7000元成最期待价位
根据赛迪数据的调查显示,在未来3年内有67.7%的用户表示了购买平板电视的意向,其中在1年内计划购买的比例为23.5%。而没有购买计划的比例却只有11.8%。
在表示购买的用户中,约六成用户选择购买液晶电视,而选择等离子电视的比例只有四成。两者价格上的差异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价格作为影响用户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对平板电视市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希望的产品价格主要集中在4000元~7000元的价位段,有超过40%的被调查者希望平板电视的价格能降到这一区间。有1/4左右的人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在7000元~10000元之间。
这与市场的价格体系有较大出入,特别是对于等离子电视。在1万元~1.5万元的价格段的等离子电视接受程度为9.7%,而该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在该区间内的产品型号却少于整个等离子产品的5%。而万元以下的等离子电视在市场上还很少见到。
两者之间巨大的差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户对该产品的降价预期较高。
价格不断走低
事实上,平板电视的价格确实一降再降,也正是价格的下降带动了平板电视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根据赛迪数据公司的统计,2005年上半年,40英寸液晶电视的均价下降了超过两万元,降价幅度在50%左右;42英寸的均价下降了1万元左右,降价幅度超过20%;37英寸、32英寸和30英寸的降价幅度也分别超过或接近10%。
在等离子电视方面,今年上半年,42英寸平均价格下降幅度超过10%,6月份均价为1.8万元左右;50英寸均价下降幅度更大,接近20%,6月份均价为4.3万元左右。1.5万元以下的低价位比重1月份仅为10%左右,而6月份已接近30%,逐步成为主流价位段。
大尺寸平板电视最受欢迎
液晶32英寸以上
等离子46英寸以上
根据赛迪数据公司的统计,2005年上半年,PDP彩电的尺寸结构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而LCD随着价格不断降低,尺寸规格结构快速向大尺寸转移。2005年上半年20英寸以下的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30英寸以上的份额增长了超过6个百分点,占整体LCD市场份额超过40%。其中,32英寸和37英寸的市场份额增长较快,37英寸以上的市场从年初开始逐步启动,6月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
随着国外LCD、PDP面板生产线的升级,平板电视面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下降,使得大屏幕整机价格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一些中国生产的品牌加快推出20英寸以上产品,国外品牌出于占领高端市场、推广新产品和自身品牌的需要,也不断加大推广大屏幕平板电视的力度。这使得大尺寸平板电视将继续成为市场热点。
而随着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宽敞的客厅,这为大屏幕平板电视走进更多的家庭提供了市场依据和消费基础。
从赛迪数据进行的市场调查结果来看,在选择购买平板电视时,有不少消费者对于3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电视偏爱度较高。这表明,人们观看电视的习惯普遍偏向于大屏幕彩电。打算购买PDP电视的消费者中,超过40%的比例欲购买46英寸以上产品,而打算购买LCD电视的消费者中,欲购买32英寸以上产品的消费者比例超过50%。这表明,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大屏幕平板电视。
但是,有专家提醒消费者,要按照房屋空间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电视。实际上,一般3~4米的观赏距离适合选择尺寸较小的平板电视,25~29英寸的电视是最理想的选择。如果超过这样的范围,有可能出现“第一排看宽银幕电影”,或是“远距离收看多画面电视”等令人尴尬的效果。
质量最受关注
但是,价格和尺寸并不是需要考虑的全部因素。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平板电视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价格因素。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京生表示,目前选购大屏幕平板彩电,价格范围最好在1万元~1.5万元之间,那些低于1万元的商场特促产品,往往会在对比度、响应速度、屏幕级别上与非促销产品有一定差距。
他还提醒消费者,要注意两种平板电视的维修成本。据他介绍,根据目前通用的技术水平,液晶电视使用3万小时就必须更换荧光灯管,费用约数千元。等离子电视维修问题相对较少,但如出现问题则属于不可逆损坏,整块屏幕需要更换,价格昂贵。
本次赛迪数据调查结果也显示,质量成了消费者选购平板电视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关注率达到32.1%,其次是图像清晰度(占18.4%)和品牌(占16.6%)。与此同时,电视健康程度受到了用户的极大关注,辐射低的关注率为20.4%,排在所有关注因素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寿命长”和“低能耗”,关注率分别为15.9%和15.8%。多声音多画面模式则并未引起消费者的足够关注,关注率只有8.5%。消费者对附加功能和技术参数关注率较低表明,电视正在逐步回归成为一种单一的接收播放工具,其核心功能受到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