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湘明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满是企业的残骸
几天前,我应邀到Microsoft的开放日活动上做一个对话节目。在会场,又看到了Microsoft公司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声如炸雷、豹头环眼的鲍尔默,比上次见到时略显瘦削,但依然激情如故,不停地在台上走来走去,辅之以他著名的手势。只是这一次鲍尔默没有谈软件产业或者技术发展,却在大谈CIO和CEO,在谈Microsoft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在鲍尔默的演讲后,几个Microsoft的员工上台来开始演示Microsoft公司针对企业用户研发的商务解决方案。在会场之外,摆满了展示各种解决方案的展台和展板,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依稀回到了多年前IT行业鼎盛时的展览会。
从鲍尔默的演讲,到产品演示和会场布置,都无懈可击。但看着Microsoft在做这些循规蹈矩的工作,却总让人觉得不如IBM、SAP这样的公司搞起来得心应手、发自内心。这个感觉就像看着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青涩少年第一次套上笔挺的西服,气质总是有些对不上。
10年前的现在,正是Windows95在全球市场销售之前。Microsoft没有在媒体上投一分钱的广告,代之以向媒体透露Windows95的诸多“革命性变化”,并做了一些惊人之举,比如挂出了巨大的、长度犹如纽约帝国大厦的宣传Windows95的条幅。凭着这些 “猛料”,世界各地的媒体开始对Windows95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使Windows95未销先热。以至于到1995年8月24日Windows95正式上市,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排队抢购的热潮。那时的Microsoft大开大阖、随心所欲,把自己的智慧和张狂发挥到了极致。
1995年业界的另一件大事就是Intel公司发布了奔腾处理器,“Intel inside”的营销神话刚刚开始,PC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但是10年后,CPU早已不再是计算机的中心,发烧友们更愿意花上3000元去买一块顶级的显示卡,欣赏3D游戏中女主角在风中飘飘的发丝。
十载光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PC市场的辉煌转瞬即逝,除了留下大量的现金储备,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赖。为了自己的未来,Wintel都转身杀入了许多自己并不熟悉的市场。这些新的市场里有着自己的大佬,完全是不同的游戏规则。适应这些规则,对这些文化极端强势的公司来说,意味着洗脑般的痛苦。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如果不能跟随上大势的发展,再强大的公司也难逃灭亡的宿命。
最近几年流行一时的惊险电视连续剧《24小时》的原创作者,畅销书作家马克·塞拉西尼在他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中引用了一句话:“人类进步的道路上满是国家的残骸。”在商业社会,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满是企业的残骸。”
在灭亡的风雨声中,转型这点痛算得了什么。
(作者为《IT经理世界》执行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