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迪 北京报道
“全力推进在华事业强化工作,加速整合日立中国业务,建立一个统一的日立独资企业,将会是日立(中国)今后的工作重心。”7月12日,长野 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6月29日,时年58岁的长野 史正式到任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将会同年初到任的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塚田实,携手展开对日立中国业务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4年度经营利润虽然没有公开,但日立(中国)正向着2006年度销售额7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5%的目标积极地开展着各项事业。”长野 史说,“随着日立集团对在华公司进行增资计划的推进,2004年度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实现了同比125%的增长,达到5970亿日元。”
10亿美元增资
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部长久保达哉承认,长期以来,对遍布中国的过百家合资、独资公司缺乏控制能力,已经成为日立在华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日立已全面调整在华经营体制,设立统辖全局的中国地区总部以及内部的集团经营推进本部,并将在2004-2006三年内在华增资10亿美元以上。”久保达哉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加强在华业务运营一体化,日立集团将在华业务划分为九大重点领域,并实施了一系列“增资扩股”行动。
从6月27日起,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取得了此前由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合资公司“大连日立宝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40%股份,由此大连日立宝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成为日立(中国)的全额出资子公司。
日立的增资扩股行动远不止于能源系统领域。2005年3月4日,日立(福建)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杉崎觉宣布公司股东已决定于2005年初完成对日立(福建)的6000万元人民币增资项目,此举使日立集团在公司的股权比例提高到78%。
日立(福建)主要经营等离子电视机、液晶电视机等业务,产品80%面向中国市场。杉崎觉表示,“通过进一步增加投资,公司期望2005年实现增长220%,2006年为140%,2007年则实现增长150%,并确保等离子电视等优势产品持续市场份额第一。”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电梯事业,日立早于去年底便从广州广日集团有限公司手中购入了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20%股权,使日立集团的出资比率提高到70%。
“日立集团通过增加投资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控制力,只是改革在华经营体制的一种形式,同时日立(中国)也在尝试通过更为丰富和有效的合作形式,巩固与中国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业务控制的最优化。”久保达哉说。
三大核心“武器”
日立集团发布的最新财务报告显示,2004年度集团营业额达到约844亿美元。其中,在华营业额增长了25%,达到了约56亿美元。预计到2006-2007财年,在华营业额将达到约70亿美元,采购额和生产额分别达到60亿和7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将实现5%的目标。“为此,日立必需进一步强化中国市场各项事业,并且积极参与到高速增长的市场领域中去。”久保达哉表示。
久保达哉指出,隶属于日立集团电力产业系统事业,2003年4月刚刚成立的“都市开发系统集团”是正在实施的“i.e.HITACHI计划II”中的重点事业,同时也将会是日立引入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个新业务重点。
久保达哉说,“虽然现阶段高级IT住宅小区系统还是以日本市场为中心来进行开发销售的,但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到来,现在开始加大在这一领域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成功,才能够顺利实现2010年该事业规模达5000亿日元、营业利润率达10%市场目标。”
久保达哉还表示,2005年日立集团电梯业务将达到2300亿日元的营业规模,其仍将会是日立在华业务的增长重点。2006年之前日立将在中国建设包括生产、服务、销售等网点达到120个,2005年秋广州日立电梯在天津的新厂也将开设,力争在电梯业务上超越三菱成为中国地区市场占有率第一。
而在日立集团2004年总计844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占据了21%份额的电力产业系统还并非是贡献第一位,日立的信息通信系统以24%的份额成为营业额贡献第一。对此久保达哉也坦言,日立信息通信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贡献还远未达到如此之高的比例。
“不过随着全球PC生产商更多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日立硬盘驱动器等信息产品在华销量也大幅增长。”长野说,“日立集团对深圳硬盘驱动设备生产工厂的投资正在不断加大,信息通信业务已经成为日立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成长点,希望到2006年中国的信息通信业务也能够跃居在华事业贡献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