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贺志强看来,闪联比其他一些3C标准更有优势。
作为闪联的共同发起企业,联想对闪联贡献良多;而作为联想的CTO,贺志强亲历了闪联的诞生与发展,对此也感触良多。
位于北京上地北端的联想北研大厦,是一处美式建筑风格的园区,那是联想研究院所在地,联想集团在中国的总裁区也刚刚搬到这里。
7月13日,在闪联获得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颁布的第二天,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TO贺志强在北研大厦接受了媒体专访。身为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亲历了从联想“关联应用”的诞生到闪联的创立与发展。
从大到小
2000年,正是互联网泡沫最厉害的时期,贺志强和他的团队在思考互联网能为联想带来什么。
当时联想已经进入互联网业务,开办了“FM365”网站。但是,这是全部吗?作为一家终端设备供应商,联想如何将自己的定位与互联网更好地结合起来呢?当时的贺志强认为,数字化浪潮将会席卷PC、通信与消费三大领域。而在这么多设备都数字化之后,它们之间的互联与资源共享将成为很大的问题。于是,当时项目组提出了“B计划”,即为这些设备提供所谓的“层接式”服务。
开始他们想得很简单,就是从大到服务器,小到掌上电脑,如何方便地接入网络,并享受到其他设备上的资源。结果,项目组从成立开始,在一片“混沌状态”中研究了一年,思路才渐渐清晰起来。
首先,目标不能太大。最初的时候,项目组就是感觉互联网非常有价值,因此提出一个口号叫“释放互联网能量”。但怎么释放?还是感觉范围太大,摸不到头绪。于是,最后项目组认为,应当在有限范围内来进行创新。其次,应以终端设备为基础,即关心设备间的互联。第三,不能只关心PC,还要关心如家电等其他设备。
有了这样的限定条件,项目组的工作很快就走入了正轨。
合纵连横
最初,联想提出“关联应用”概念,以实现设备间互联与资源共享为目的。其他一些厂商也有类似的概念出来。
贺志强很清楚,要想让这种概念能够最终推广开,就必须与其他厂商、尤其是家电与通信厂商合作。于是,贺志强去找时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的杨元庆,要他指定一位“说客”。最后,这个任务落在了刘军身上。通过刘军的联络与斡旋,有时甚至是杨元庆亲自打电话,闪联终于在2003年7月正式宣布成立。
贺志强认为,这里还存在一个理念的转变过程。早期的时候,很多厂商都认为所谓3C融合是指将3C的功能都做到一台设备中,因此都抱着自己的概念不放。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厂商认识到3C融合更可能是3C领域不同设备间的互联,只要符合标准,他们仍然可以做自己的产品。因此,这些厂商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另外,由中国厂商主导标准的制订,也是吸引这些厂商的一大因素。在DVD专利费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使国内企业来制订标准,尤其让家电厂商看到了希望。
专利共享
在谈合作的时候,必然要触及的就是各厂商自己拥有的不同专利如何处理。闪联标准组采用了一种国外通行的做法,即建立一个专利池,将各厂商的专利进行共享。
“专利收费与否的问题由工作组来决定。”贺志强说。他表示,可以考虑先不对专利收费的方式,让更多厂商进来,共同推广标准,把市场做大。他并不愿意闪联标准组成为一个专门收专利费的组织。同时,他也认为联想在闪联中不再那么显眼、“位置向后退”是正确的,“这样其它厂商才有安全感,对联盟的发展有好处。”
同时,贺志强认为与家电企业的合作使联想自身也获益良多。拿平板闪联电视的图像传输来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用家电企业的标准来看待产品品质了,比如色彩是否鲜明等因素。”他说。
谈到与闪联有竞争关系的DLNA,贺志强认为闪联更有优势。“闪联与家电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其他互联互通标准所没有的。”
贺志强透露,目前联想在国内市场上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已全线预装闪联应用。在联想内部,各事业部对闪联的态度也从被动地落实公司战略变成了互相竞争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