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戴尔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给客户的电子邮件中,以避免“支持中国政府”为由,试图劝说IBM的原客户采购戴尔的产品。消息传出后,随即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中国企业家》总编辑牛文文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看到这个消息后,比较出乎意料,但也能理解。
因为中国企业和国民普遍对于全球化和跨国资本的平等观念有误解。实际上,跨国公司对于全球化的理解和咱们不同,老实说,企业是有资本国界的。
很早以前,中国企业就提出过主流产品有主流国界,认为除了外资进来,我们也可出去设厂生产,这也是WTO的规则。但这个是有偏差。
比如问题对纺织品设限的争议,中国政府在此前给他们留了很大余地。但当他们需要附出成本时,就上升到在政治高度。中国政府在许多至关重要的领域的让步和牺牲,换来纺织品一个产业的准入,但当这个产业需要走出去时,其他国家就提出各种问题,他们根本不是自由贸易的捍卫者。
当任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谈论公平贸易时,都需要有清醒认识。中国在电信、银行、媒体、物流等一些严格管制的领域,外资都可以落地,但国内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去在其他国家这些领域获得落地。
即使PC是很成熟的产业,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但仍受到了很大的刁难,美国政府仍会在一些领域设限。美国公司擅长用这样的手段,对中国和欧洲企业都是这样的。
恰恰奇怪的是,中国却对跨国资本是非常天真和非常公平的。
有专家曾经这样表述:中国政府是自由贸易最忠实的追随者和捍卫者,开放程度最高,所有行业都可准入。但当中国生产的品返销对方国家时却要遭受反倾销等恶劣的对待。
我们给予了跨国公司超国民待遇,在这些公司的母国是根本无法享受的。
国际化中的联想、海尔、Huawei等企业一定会遭遇到很多非国民的待遇,毫不意外,他们还会会遇到更多难题,更多非商业的竞争手段。我们要认清跨国公司的嘴脸。他们在自己国家信守的一套,在别的国家并不信守。
这就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很难理解中国的地方,20多年来,中国所奉行的跨国资本拉动的GDP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了一个极限,需要重新考虑跨国资本的含义,要打破一些天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