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尔是谁?这家脱胎于朗讯科技微电子部的通信半导体芯片供应商,正尝试用全新的姿态向新的领域积极拓展
陈琼
“杰尔系统是一家把宽带能力带到个人消费领域的公司。”杰尔系统(Agere Syste
ms)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Dickson在3月中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杰尔系统的角色定位。对于曾任职朗讯科技微电子和通信技术部执行副总裁兼CEO的Dickson而言,自杰尔系统在2001年从朗讯科技拆分之后独立上市,并于2002年6月宣布正式脱离母公司以来,在Dickson的掌控下,一贯走低调路线的杰尔系统在最近一年间正逐渐变得外向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原因,尽管3G增长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但这并不是全部。”
就如同杰尔系统留给业界多数人的印象一样,尽管这家有着浓厚技术背景的新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以通信半导体芯片供应商的身份成名,短短几年,就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Samsung 、思科、惠普、Nokia、希捷、西部数据等等多家位处不同细分市场的IT巨头的上游技术伙伴;在国内,杰尔系统也早已与Huawei、ZTE、UT斯达康、夏新、联想、首信等中国领先的移动终端及电信设备供应商陆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人们往往忽略了杰尔系统在个人消费品领域内所扮演的另一个角色,而对杰尔系统来说,这一角色的权重无疑正在快速加大。
这恰恰是杰尔系统面对3C融合大潮做出的战略选择。从消费领域内的具体产品形态上看,杰尔系统仍然是芯片和模块控制软件的供应商,位居产业链后端,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但实际上,其产品和技术如今已经大面积地出现在了手机、Modem、PDA、硬盘驱动器以及游戏设备中。在通信半导体芯片供应商这一基础身份之外,杰尔系统正在把其核心价值尽可能广泛的向外延扩展。
事实上,杰尔系统正积极参与到消费领域内一些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中。如果说杰尔系统在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发起成员公司名单中的身份只是继承自朗讯微电子部的话,那么在另一家名为“无线USB推进者团体(Wireless USB Promoter Group)”的组织成员中,同样出现了杰尔系统的名字,而与杰尔系统一同为无线USB标准的制订进行努力的,还有惠普、Intel、Microsoft、NEC、飞利浦半导体、Samsung 电子等等业界巨头。
当杰尔系统渐渐向个人宽带领域转型的同时,其企业文化也随之悄然改变。“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内敛加外向的混合体,这主要与我们的业务重心有关。”杰尔系统电信部门副总裁Denis Regimbal在4月末访华时对本刊记者说,“几年前,我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客户的数量有限,而且都是大客户,这使我们比较容易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但现在我们的业务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包括移动、存储,特别是在PC、笔记本和媒体播放器方面,今后还会有更大潜力。随着这些客户群的增长,我们认为有必要让他们或更多潜在的客户知道杰尔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由技术贯穿的成长路线
成立不到四年就已经拥有5800多项美国专利,杰尔系统无疑可以被视为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公司。而在这样短短的成长过程中,杰尔系统又是如何获取技术优势,并顺利地将技术转化为利润,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呢?“在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我们的‘系统观点’,”Dickson对记者解释说,“这主要是考虑到在实现与别人的差异化时,需要先了解整体。而杰尔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站在系统的高度来看问题。”
这样的系统化视角具体到了产品层面,也就是成熟的打包方案,这为杰尔系统带来了快速地成长。在2004财年(截至2004年9月30日),杰尔系统的移动、存储、企业和网络、电信等四大业务部门共取得了19.1亿美元的收入,仅与Samsung 就在2004年签订了总额约为2亿美元的无线数据芯片组及软件供货协议。而根据IDC、Gartner和In-Stat/MDR的多项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杰尔在WCDMA基带芯片、GPRS/EDGE基带芯片、硬盘存储驱动芯片以及流量管理芯片销量方面均居于全球前列。
对客户的了解已经被杰尔系统当作是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另一条途经。“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客户的客户的需求,这也是杰尔系统之所以命名为系统公司的原因。”Denis告诉记者,“比如说我所在的电信部门,如果要开发无线接入方案的话,就需要了解整个市场技术的演变情况,客户新的要求、无线运营商的要求,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以及需求的变化等等。”
同时,在具备强大的系统能力和客户至上的理念之外,对知识产权的控制能力和不失时机的资本运作同样不可或缺。Dickson特别强调说:“作为一个手机行业芯片的供应商,我们必须要建立所有的知识产权,而我们会通过多种机制来形成建立知识产权的能力。”就在Dickson访华的前一周,杰尔系统斥资1.451亿美元,将以色列著名的3G/UMTS处理器开发商Modem-Art公司收购。这意味着,通过此次收购,杰尔系统获得了Modem-Art独特的可编程处理器技术的知识产权,这将成为杰尔系统在3G芯片领域内掌握市场先机的重要棋子。
杰尔的新打算
尽管Dickson表示,杰尔系统向中国的手机制造商提供产品化的3G手机芯片的时间最早可能要到2006年才能实现,但对于整个移动业务领域,由于手机更新换代和具有多媒体功能的3G设备所带来的驱动因素,Dickson仍然乐观的预计,杰尔系统2005财年将在移动业务上出现两位数的增长率。这也是杰尔系统的四大业务部门中,Dickson所给出的增长预期最高的业务领域。
按照Dickson的打算,杰尔系统在中国的研发投入预计将会在未来三到四年内增加一倍。截至2004年,杰尔系统过去四年在亚太区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设计能力、知识产权建立方面”。而实际上,杰尔系统2004财年的总收入中,来自亚太地区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0%。目前杰尔系统在新加坡和泰国设有芯片制造厂,并在中国上海和印度拥有研发设计中心。
中国市场所展现出的巨大发展潜力无疑给了Dickson巨大的信心。中国目前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市场,并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有关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比上年增长了30%,2005年这一增长趋势将会持续,市场规模将达到410亿美元,而3G市场的启动无疑是中国半导体市场最积极的推动因素之一。早在2003年11月,Dickson就已经将中国区从亚太区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大区,直接向美国总部汇报,由康明翰(John Cummins)出任杰尔系统大中国区副总裁。“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的研发工作将会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立性,我们可能会在一些应用和系统支持层面上,给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帮助。”Dickson表示,“但这不是说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把中国的研发队伍当作美国研发工作的一部分那么简单。”
而在杰尔系统的发展策略和业务重心层面上,其在最近两年来开始的从“芯片供应商”向“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正逐渐进入深化阶段。按照康明翰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4财年的上半年,来自通讯基础设施市场的营收只占杰尔系统整体收入的三分之一,杰尔系统正在“将业务领域扩展到包括网络边缘在内的整个系统”。尽管听起来绕口,但康明翰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正是Dickson所提出的“个人宽带通信的芯片供应商”的另一种解释。
“宽带互联是杰尔整个业务的主题。”Denis认为Dickson对于杰尔系统角色的定位很好的阐释了杰尔系统致力于宽带互联的理念和驱动杰尔系统投资的方向,“我想补充的是宽带互联背后的驱动力。杰尔系统所有业务的共同点是要满足多媒体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包括从个人消费品和到提供多媒体服务的基础设施。现在多媒体技术的演进非常快,消费者对这种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要满足这些变化。”
技术优势取决于系统观
—专访杰尔系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Dickson
互联网周刊: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杰尔系统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Dickson:杰尔系统是一家要把宽带能力带到个人消费领域的公司。
互联网周刊:针对最近包括TI还有杰尔在内的一些半导体厂商对3G芯片技术厂商的收购,您如何评价?收购之后在业务技术的整合方面会面临哪些困难?
Dickson:我们收购的是一家叫做Modem-Art的以色列公司,有四十名员工,是专门做3G芯片的。我并不肯定在这个领域会有大量并购的情况出现,因为这只是建立知识产权能力的一种方式。我们会通过多种机制来形成建立知识产权的能力,同时也由此进行市场的开拓。作为一个手机行业芯片的供应商,我们必须要建立所有的知识产权。有一些我们靠的是收购的方式,其它的能力可以内部开发,也或者通过许可证的方式使用其它合作伙伴的技术。
兼并之后企业往往会碰到不少困难。杰尔系统在进行这次收购时,完全和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困难。我们在选择收购对象时是非常谨慎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在实现整合收购时,两家公司之间要有非常好的匹配。
互联网周刊:刚才您说过,收购只是建立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杰尔系统是如何制订技术战略的?也就是说,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Dickson:我们在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我们的“系统观点”。我们先从一个系统的层面看问题,然后从系统层面推导到里面具体的某一个部件、某一个模块和功能,并不是先从某一个模块和功能开始做。我们主要是考虑到实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化时,需要先了解整体,先在系统层面搞清楚。当然,一些具体的模块可以使用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以OEM这样的方式做。其实我们最大的优势还是可以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
互联网周刊:杰尔系统对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做了哪些规划?
Dickson:在我们的销售收入中,已经有很大的比例是来自于亚太区,其中包括中国市场本地的产品,也包括欧美等其它地区的产品。在生产方面,我们已经在新加坡有了设计和生产的测试中心,这个领域不会再进一步的扩张。另外,我们在生产制造方面也会和一些知名企业实现更多的外包生产。而在运营方面,我们会在采购和芯片资源的配置、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无论是资源状态和人力资源我们都正在将重心逐渐转换。
互联网周刊:您如何评价中国市场在现在和未来的全球地位?
Dickson:关于中国市场的地位,在未来五到十年中,中国包括亚太区市场会变得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很多客户都转移到了中国,包括我们竞争对手的客户。我们必须要跟着我们的客户走,客户到哪儿我们就到哪儿去。而且我们所从事的行业都是系统非常复杂的行业,如果距离很远的话,要想提供有效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事。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强劲,中国的出口增长也相当迅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信,杰尔系统的未来取决于亚太地区和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