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健
5月24日,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称将其移动电话部门退出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只保留中国大陆,固守日本本土市场。这是继东芝在中国CDMA市场受挫从而退出中国市场后,又一宣布退出海外市场的日系手机厂商,这凸现日系手机厂商正遭受空前考验,似乎退守日本本土市场是唯一选择!
欧美市场难以为继
三菱公司在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当前的欧洲手机市场上,来自Nokia、Motorola 以及Samsung 等公司之间的竞争“过于残酷”,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欧洲手机市场不会重返赢利之路,致使三菱电子此时选择了退出该市场。根据三菱公司先前的一份报告称,在2003-2004年间,三菱电子欧洲手机业务亏损高达了1.10亿欧元(大约折合1.41亿美元),而且预计今年亏损将进一步扩大。
的确如同三菱一样,日系手机在欧美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在老牌厂商Nokia、Motorola 以及新兴势力Samsung 、LG的打压,处在夹缝中的日系手机举步为艰。一方面,与Nokia、Motorola 相比,由于欧美市场作为其本土市场,Nokia、Motorola 难免占有优势,再加上Nokia、Motorola 作为手机市场的先行者,亦拥有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而且日本本土的PHS网络技术与欧美的GSM、CDMA技术亦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在与新兴势力韩国Samsung 、LG的竞争中,由于日本手机厂商习惯于与运营商联盟,由运营商控制手机市场终端销售,而厂商则专注于按运营商要求生产运营商所需要的手机,这就造成了日系手机厂商偏重于技术与生产,而在广告宣传等方面大有欠缺。这造成了日系手机厂商一离开本土市场就难以适应当时市场的变化,而与日系厂商不同的是,韩国厂商Samsung 、LG不仅仅关注于手机技术,而且其善于本土化运作,以Samsung 为例,Samsung 不是手机行业的最先参与企业,但是是提供手机种类最多,更新速度最快的企业,也正是这样,Samsung 成为第一个将CDMA技术普及亚洲市场的手机企业和CDMA手机最大生产厂商。Samsung 正成为市场驱动型企业。Samsung 把自己定位与“数字时代的领导企业”,与区别于那些单纯技术驱动型公司。Samsung 通过对设计专才的重视和贴近手机市场消费者需求的策略,将“数字应用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从而创造了“时尚”和“高贵”的品牌形象一改韩中国生产的品以前低廉的产品形象。这就成日系手机厂商与韩国厂商在欧美市场悲喜二重天的状况。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统计,2004年,Samsung 和LG以12.6%和6.3%的数据位居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的第三和第五,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全球手机份额,而日系手机厂商每况愈下。
新兴市场举步为艰
而在新兴市场上如中国市场,日系手机厂商亦举步为艰。虽然中国手机市场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中国市场无疑亦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不论是国际巨头Nokia、Motorola 、Samsung ,还是中国本土厂商波导、TCL等都不遗余力地耕耘这个市场。而日系手机厂商显然是低估了中国市场竞争的强度,作为最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的日本手机企业的日本松下电器在中国市场也业绩也不容乐观。日本松下电器中国移 动公司总经理板仓太郎就承认,日本手机生产厂家在中国市场“苦战的确是事实“。
首先,日系手机厂商普遍高端定价其产品,但是却缺乏足够的理由来说服消费者来接受其高端定位,中国消费者更愿意为外观设计而不是为功能设计高价,Samsung 成功即是一例。而日本手机企业的核心研发中心大都偏居日本本土,这造成即设计的手机大都偏厚大,符合日本本土消费者审美情趣,但是中国消费大都喜欢轻薄设计的手机。
其次,新产品推出乏力,在这个新产品推出日新月异的时代,而日系手机厂商都不能适应这个变化,此前东芝一年在中国仅推出5款手机即是明证,日本手机企业管理模式的僵化是造成新品推出乏力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日系手机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审批手续极为严格,如果其中国的分公司发现某一产品受消费者青睐,而要做这一机型,层层审批下来,要到两、三个月后,这时市场需求早已改变,
第三、缺乏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土经理人,一向日系企业高层领导人大都来自日本,这些来自日本本土的经理人习惯把日本本土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市场,而由于中国手机市场与日本市场存在明显差异,这无疑是行不通。
虽然日本手机在本土的霸主地位根深地固, Gartner Japan的统计数字呈现,NEC的市场占有率为19.8%,
连续两年居第1位;松下屈居第2,占16.4%;夏普尾随其后,列第3位,占有13.4%的份额;而东芝居第4位,其市场份额为7.8%;三菱电机居第5位,以0.1%之差屈居最末。
但是在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仅依靠本土市场是不明智的,日系手机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撤退,折射出的问题不少,所以现在应该是日系手机厂商反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