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是那些直接在市场上打拼的人,VC就是在这些英勇作战的武士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一群人 户才和 徐龙建
1999年前,DCM联合创始人兼主管合伙人赵克仁由于自己的工作重心都在日本,因此错过了投资Sohu.com、网易等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的最佳时机。于是赵克仁就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互联网下一波可能兴起的公司。
瞄准下一波
“在美国很多人早上起床并整理完毕后就钻进自己的汽车,听着车载收音机,就去上班了。所以美国人要找工作都会到网上去找。”当时已经在日本投资了一家提供Recruit(招聘)服务企业的赵克仁很快意识到包括中国以及日本在内的东方国家和美国的市场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美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往往只关注网上服务这一种方式;但是在日本以及中国,人们去上班通常都要坐地(城)铁或者公交车,并且这些时候往往会买份报纸、杂志翻翻。”
根据这一特点,前程无忧(51job)不但做网上的招聘而且还在网下通过传统媒体提供人力资源招聘服务。“根据我在日本投资Recruit公司的经验,网上招聘和传统媒体两种方式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赵克仁表示,当年DCM投资前程无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看中以甄荣辉为首的原贝恩顾问公司中国高层为班底的创业团队。
正因为如此,尽管在当时新兴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当中,Zhaopin.com 和ChinaHR(ChinaHR)的规模都要比51job大,但是经过1999年对中国市场的考察,2000年年初DCM就决定独自向创建不久的51job投资1400万美元。
回顾2000年前后的中国创投市场,虽然VC们热情高涨,但是其中来自硅谷的主流VC却是屈指可数。就算是已经进场的硅谷主流VC,例如DFJ、Redpoint等也只是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试探性投资,而且投资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
51job从DCM获得的1400万美元投资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巨额融资案例。也正是籍由这笔投资,51job不但顺利渡过了后来的互联网寒冬,而且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相对而言,DCM在投资51job后的2、3年内却要显得平静得多。
“2001年、2002年,全球创业投资市场都不是很好,因此和很多VC一样,我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帮助受资公司成长,既如何改善公司治理、拓展市场客户等增值服务上。”卢蓉如此解释道。卢蓉本人是福建厦门人,在厦门长大,后来去了美国,毕业后一直在美国著名投行高盛工作。2003年,看好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前景的卢蓉加入了DCM管理团队。
也是在同一年,DCM嗅到了中国创投市场再次发力的时机,并开始积极进行市场调查。2003年年底以来,DCM一口气在中国连投了中芯国际等10家企业。截至2005年12月31日,DCM在中国的投资组合当中,前程无忧、中芯国际、中星微电子等已经分别在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Hong Kong联交所成功上市。DCM从这些企业身上已经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回报。
双管齐下
“未来10年,我们将向中国市场投入5亿美元(大约40亿人民币)的资金。”在中国市场投资业绩的刺激下,2006年1月9日,DCM在北京高调公布了她的中国投资计划。按照DCM的说法,未来10年中国在其整体投资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20%。“如果把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混合式投资也计算进来的话,这个比例将会在25%~30%之间。”
但是DCM并没有据此就计划和美国其他的VC那样募集设立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基金。“我们这些合伙人是以一个团队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单纯针对中国募集一个专门的基金将会损害到我们现有的商业模式。因为我们在中国、日本、美国都是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运作。在这样的操作模式下,我们也可以很成功地找到我们想要投资的企业。”赵克仁坚信DCM未来也不会针对特定的市场募集专门的基金。
美国VC界时下正在出现一种趋势,既一方面在美国有专门的基金,同时又通过合资等方式募集中国基金。但是在赵克仁看来,“这样的运作模式效果究竟怎么样,还需要假以时日。”从历史上来看,硅谷的一些VC也曾经采用过按照不同的地理区域设置不同的基金这种做法,但由于不同地方的基金运作起来肯定有好有坏,大家最终往往是以分家来结束。
赵克仁表示,DCM倾向于坚持其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就是所有团队成员精诚合作。” 事实上,包括赵克仁本人在内,DCM大部分合伙人都在他们的中国投资组合公司中拥有董事席位。2006年上半年,新浪共同创始人、原首席运营官林欣禾以合伙人身份正式加盟DCM后,将进一步强化DCM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林欣禾是赵克仁在斯坦福时的同学。1997、1998年时,赵克仁在日本跟林欣禾失去了联系并因此错过了投资新浪的机会。几年之后的现在,赵克仁终于有机会把在新浪创业10年的林欣禾“拉了过来”。
在赵克仁看来,DCM的这种做法和此前大部分国际VC把1~2个Associate(投资经理)或者VP(副总裁)放在中国的做法有着根本的不同。“现在中国在国际上很热,从2004年开始一些来自硅谷的VC一窝蜂似地来到了中国。但是这些VC中的大部分人此前从来没有过投资中国的经验;甚至于他们在中国的合作对象以前也从来没有作过创投方面的事情,不过借此,他们却能找一个故事来讲,‘我现在搞中国战略了’”。赵克仁毫不掩饰地指出,“这几乎就是在重演历史。”
时间回转到1999年,硅谷的主流VC差不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孵化器”,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孵化器”来为非常早期的企业提供帮助并希望从中能够发掘出一些优质项目资源。但是由于VC们大都太忙了,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孵化器”的死活。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这些“孵化器”也没能避免失败的命运。
2005年,注资联想投资或许能够为DCM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提供又一注脚。其实,DCM和联想投资从2004年就开始紧密合作,为相互打入对方本地融资或者投资市场提供便利。截至2005年12月31日,DCM和联想投资已经合作投资了四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