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算太长的34年历史中,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创立的纳斯达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简称NASDAQ)对于中国内地企业来说已经走过含义完全不同的3个阶段
户才和
从1971年成立到1998年1月1日黄华国被纳斯达克派驻中国担任首席代表的27年时间里,纳斯达克虽然在美国已经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对中国内地企业而言她仍然像是一片处女地。在来到中国的最初几年时间里,除了完成布道任务外,纳斯达克就像是给了正在亏损泥沼中苦苦挣扎的新浪们一根救命稻草。
又过了3年,伴随着大批已经实现盈利的中国内地企业开始规模化征战纳斯达克,中国内地也因此开始真正成为“纳斯达克全球版图中举足轻重的一方诸侯”。
红旗飘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都是一面飘扬在美国上空的红旗。从1999年2月19日侨兴环球作为第一家正式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企业开始算起,截至2005年12月2日已经有26面红旗飘扬在纳斯达克的上空。
和绝大多数非美国本土的公司一样,中国内地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2000年股市暴跌前后,纳斯达克迎来了以三大门户为代表的第一批总计6家中国企业。有意思的是,打着纯粹“中国概念”并且领先新浪登陆纳斯达克的China.com现在却并未被纳斯达克统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大陆公司”范围之内,或许纳斯达克是在借“中国大陆”之名纯洁中国概念股的队伍。纳斯达克对此给出的解释是China.com的总部设在中国Hong Kong而非中国内地。
与第一波中国概念股不同的是,在沉寂了3年之后,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海外上市公司中开始挑起大梁。截至2005年11月,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公司当中一共有326家是非美国公司,其中只有25家是“中国公司”。但是自2003年12月9日,携程首次在纳斯达克公开发行股票作为新的起点,在过去的24个月当中,中国一共有20家企业首次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中国也因此成为同时期纳斯达克海外上市公司的最大来源国;中国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的数量占到了同期纳斯达克非美国IPO市场将近一半的份额。
活跃纳斯达克的推力与拉力
“如果国内资本市场能够允许国际投资者的资本自由流动,我们的投资人能够顺利在境内的证券交易所实现退出,我们就没有必要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Baidu.com创始人李彦宏、空中网创始人杨宁就曾经分别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过自己所在公司远征纳斯达克的原因。“从长远来看,本土股票市场才是中国企业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和资本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眼下,对于面临庞大国内市场需求以及巨额社会闲置资金的中国企业而言,选择纳斯达克多少有些无奈的味道。主要原因在于,面对融资渠道狭窄局面的国内中小企业在开曼、BVI等离岸金融中心和以VC为代表的国际私有股权投资者接上头后,就面临未来3~5年后为这些投资者安排退路的问题。而股权分置和资本项目管制等成了摆在这些国际直接投资者面前的两堵墙。
中国资本市场的这些“非效率因素”迫使国际上的VC们只好再次把目光转向海外公开资本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纳斯达克、新加坡交易所、中国Hong Kong联交所、纽约、伦敦、多伦多甚至韩国等国家的证券交易所都可以成为中国公司潜在的上市目的地。
但是人们总是习惯于选择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做生意。VC们也是如此。
目前在中国的创业投资市场上,源自美国的资本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相应地,美国纳斯达克就成了这些得到美国资本支持的中国企业海外IPO的首选之地。这从亚信、新浪、Sohu.com、网易、携程、盛大、Baidu.com背后的富达、华平、IDG、高盛、凯雷、SoftBank(思科)、德丰杰等不断变换的身影就可见一斑。
在资本力量推动的同时,纳斯达克自身效率的提升也是拉动中国企业奔向纳市的重要因素。凭借自身强大的资本汇聚能力,纳斯达克已经发展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股票交易场所。2003年5月,罗伯特·格雷费尔德开始担任纳斯达克市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后就迅速采取行动调整了纳斯达克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利用纳斯达克基本的市场结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高效、透明的交易平台。
两年半以来,为确保投资者对市场的健全性充满信心,纳斯达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首先通过公司重组,成功削减了大约3亿美元的成本。作为战略重组的重要一步,纳斯达克宣布以9.35亿美元收购INET,此举加重了纳斯达克与纽约证交所争夺市场份额的砝码。
纳斯达克还和路透社合资创立了一家名为独立研究的网络公司,提供全新的研究报道服务。纳斯达克计划在中国也展开类似的业务。纳斯达克提供这项服务的原因在于,很多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都非常希望获得分析师的报道,但是近半数的上市公司只能得到两名或不到两名分析师的报道。报道方面的供不应求现象极为突出,纳斯达克寄希望于通过和路透社的合资计划来填补这一空白。纳斯达克还成立了一个独立研究委员会,以期消除客户对分析结果客观性的质疑。
事实上,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的举措,纳斯达克不但开创了电子交易市场的新纪元,使之成为世界证券交易的标准;而且纳斯达克也已经成为透明度和效率方面的行业翘楚。
中国企业的目光也因之变得更加执著。但是2002年纳斯达克做出的一项重要调整却似乎是在模糊中国等非美国企业的视线。
回归本来面目
2000年,纳斯达克成员投票通过改组纳斯达克成为盈利性公司。由于面临盈利上的压力等原因,2002年纳斯达克放弃了以往在日本和欧洲扩充国际股票交易市场的做法,转而专注于发展美国国内市场。同时纳斯达克期望保留在几个重要经济体内的代表处,中国就是一个。
“在中国的代表处也不会涉及与中国本土交易市场竞争的问题。因为新的战略中,纳斯达克并不会在中国本土建立任何股票交易市场,只涉及向有兴趣到美国上市的企业进行联系和咨询等辅助业务。”这是纳斯达克当时给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