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和光商务(000863)对外担保,以及关联交易造成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被捅出,吴力已经越来越多的与携款潜逃、套空上市公司等一类词汇发生关联。那么一个曾经的中国IT英雄是怎样走向“巨骗”的呢?经过记者采访多位接近吴力的人士,逐渐展现出事情的另外一面。
借壳上市——噩梦开始
2000年11月,沈阳和光集团受让海南洋浦鑫民实业有限公司持有的北商技术3887万股,占总股本的28.66%,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其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与出售资产活动,先后收购了北京和光达文有限公司100%股权和沈阳和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80%的股权,从而实现借壳上市。据吴力当年手下员工介绍:公司上下非常高兴,对于在一个缺乏资本环境支持的市场,取得上市资格就等于拥有了公开募集发展资金的血库。“尽管此时收购上来的北商技术负债累累,但我们希望通过配股获得机会。”
不过由于和光集团并没有把当时全部和光分销业务整体放入上市公司。而是采取了变通的做法,即将一部分中间业务放入上市公司,形成了和光商务从集团采购产品,再将产品卖给集团各分公司的业务结构。
之所以这样做,一来集团只占有上市公司股份的28.66%,全部转入等于白白将利润让给其他股东;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收购,当时的公司董秘周军曾透露过:“公司已将和光集团硬件分销这块资产做了评估,准备收购这块资产,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和光接手的上市壳,已经连续3年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负债率达到62%,收购整个和光集团分销业务只有到增发股票的时候了。
但也正是这种业务模式给将来的大股东资金占用埋下了伏笔。2001年开始为了实现再增资,吴力开始带着员工苦干,并通过一些手法做好上市公司业绩。
最经典的操作手法是将上市公司的部分资产及相关负债与第一大股东——沈阳和光集团的“BSP系统及其附属的软件、网络产品营销线”的相关资产和负债进行了置换。
BSP是为整个和光进行产品分销的商业运作支撑平台,提供业务综合管理及核算服务,和光商务和集团同时使用这一系统,BSP归属到上市业务后,双方约定,和光集团需按营运费总额3%计算服务报酬付给和光商务。
2001年和光商务自身的IT产品分销毛利率水平只有4%,同为4大分销商的佳杰只有3%。“付出这么高的营运费,实际上是将集团的利润硬支持给和光商务,帮它做好业绩。集团不是上市企业不需要对外公布财务状况。”原和光集团员工透露。
与此同时,由于和光集团整体分销业务确实取得了高速增长,这也给和光商务业绩提升创造了条件。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公布的“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和光集团以营收总和330087万元名列500强企业第318位。对比数字是1999年和光集团年销售额才刚过10亿元。可见,在整体迅猛的发展前提下,2001年、2002年和光商务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配股失败——和光空壳导火索
市场利好的背景下,吴力更乐观地认为申请配股不成问题。“甚至为了幻想,和光商务进行了一系列地下秘密活动,现在看来也加快了自己走向深渊的脚步。”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2002年3月2日,海口保税区保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1.38元低价收购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华保税有限公司拟将持有的6.55%和光商务法人股,成为公司第4大股东。
对于这家企业,所知人甚少。经过记者调查,海口保税区保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在一居民家中,法人资历不详,而公司主要出面的IT项目投资负责人苏宇,同时身兼和光集团投资职务。实际上,保顺实业是一家由吴力掌管、专为收购和光股份而成立的公司。
据知情人介绍:“这一次暗中吃进股份实际是为增资和将整体分销业务往里转做好准备。”
但盼来盼去,就是没盼到配股增发的一天。2001年后证监会严控增发配股,2002年国内增发配股成功的只有创智科技一家企业。据当时创智董事长丁亮介绍,能增发也纯粹属于巧合,“排在自己前面的配股说明书出了问题,创智得以先发,而我们配发后仅仅半个小时,证监会即宣布停止一切增发。”
和光商务当时也在增发排队中。
2003年11月在配股增发无望时,和光商务下属企业沈阳东宇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安成长基金沈阳有限公司发生借款纠纷,和光集团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追加为被执行人,28.66%的股份被冻结,冻结期限为2003年11月6日至2004年11月5日止。“至此吴力等和光高层彻底破灭了对配股增发的幻想。”知情人介绍,和光开始撤退。
一个月后,2003年12月12日,和光商务以6850万元作价将北京中鼎大部分股份转让给了天海成。而天海成主要负责人正是和光集团董事程雪祥。经和光集团财务人士确认:公司从这时候开始将分销业务转到北京中鼎,间接等于将分销收回到集团手中。
2004年6月16日,和光商务将所持沈阳和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80%的股权作价494.07%万元转让给沈阳和光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这一部分同样属于极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优良资产。
随后,吴力便踏上“海外商务旅途”。
卖壳失利——黯然出走
“和光败在接受的上市壳一片狼籍。”知内情的一位新华信咨询人士评价。“借壳上市没有融到一分钱,还要将自己优质产业获利与众多股东平分。但这些还不算什么,从借壳上市开始,和光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压力。”
和光商务前身北商技术1997年上市后,经历了数轮恶炒,从1997年到2000年底转手卖给和光,公司连续增发3次股票。而且大量资金投资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