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大网络公司董事长 胡润富豪榜首富 陈天桥
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带着对网络精神鸦片范畴的琢磨,我有些犹疑地踏上盛大的采访之行。
因为,对于一个为全社会众说纷纭的敏感话题,我不知道这位年轻的首富于此,能有多大的承受力。
在这样的季节,上海难得阳光灿烂。
初见陈天桥,他带着一脸的清新与温和。只有右脸才会显现的酒窝,成就了其招牌式的笑容,同时也泄露了他一丝年轻的秘密。
在我确认他是否知道我们讨论的主题时,他说,我没有看过采访提纲,但是没有关系,这样才真实。
对于他如此的回答,我有些意外。更意外的是,他主动将话题引至此,且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社会潮涌般的口诛笔伐,没有一丝的回避与退却。
确切地说,是一个曾成功挽救了因上网成瘾而岌岌可危的孩子的美籍教授将此社会现象推向白热化。
教授的名字叫陶宏开,一位年逾60岁的社会学家。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教授情绪很是激动,措辞极为激烈,有着极强的社会公德心,他炮轰陈天桥为的就是能让全社会去感受他所感受的一切。在他的感受里,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濒危告急,甚至有一溃千里之势。
教授说的显然是实情,但有没有如此严重,此刻却也无暇理论,重要的是,造成如此现象,究竟谁之过?
被冠以“嗜血”的网游制造商们自然是首当其冲,在这里,享誉网络的《传奇》更是难逃其咎。由此陈天桥被人指名炮轰也不足为怪。
而后是学校与父母、教育体制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等老生常谈,又一次被抨击得支离破碎。
接着被谴责的是网吧的管理,网吧不是早就勒令不让未成年人进么?甚至整个网络都成了罪魁祸首,只听得骂声一片。
但,有谁又真正意义上提出了相应可行的解决方案?有谁又能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自己是怎么想的?他们才是受害主体,可他们的声音却最为微弱,往往被轻易地忽视。
一个孩子这样对我说:“在那里(网络)有绝对的自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对我们的成就,在这个冷漠的年代,也许只有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现实压力的巨大,使我无时无刻不在伪装自己,只有在网络中,才是真正的自己。家长们只知道灌输游戏不能玩、玩了会影响学习,而且是以命令的方式传达、强制执行的,我们只会更反感。游戏本身是没错的,毕竟它也是制作者的心血;同样网络也是没错的,如果不懂网络,那我往后怎么活?”
我想,对于问题的根源,孩子们自己最为清楚。如果,网游商们能够尽量遏止内容的非健康性,创立一个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真正心态的平台,比如送他们些点卡,也参与游戏,或许家长们的感受与教育方式就会完全改观,而主观感受与方式决定了结果。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一定需要整个社会体系共同努力来引导他们怎么健康地玩。在我们日益斑斓却又缺乏主色调的社会里,我们的孩子从来都是这么鲜艳,让人永远感受希望。
道德之矛与资本之盾手执道德之矛,陶宏开教授奔走呼号,矛头直指中国网游产业第一人陈天桥:救救孩子!
陈天桥在商言商,牢牢坚守住“合法经营”的底线——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的弄潮儿,熟练地舞动资本盾牌,用发展经济的硬道理和大道理拒敌于千里之外。

如果把这场互联网时代虚拟的“鸦片战争”比喻成一盘围棋,那么陈天桥凭资本取得了实地,陶宏开用道德换取了外势,革命正未有穷期,后半盘的对局大有看头。
陈天桥指责“很多人看到现象却没有看到本质”,因为在现象的层面上,他没有反驳陶宏开的余地——毕竟现在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游当中不能自拔,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有时并不亚于真正的鸦片。于是陈天桥扬长避短,转而用商业结果来说事,论证《传奇》走红的必然性以及《学雷锋》就是做不上去的困境,把教育性和娱乐性普遍结合的难题当作皮球踢回给陶宏开们,甚至说:“任何新媒体出现的时候,都会有类似问题。电视出现的时候,小孩子一样沉迷。”
接下来可以料到,陶宏开教授必然会反唇相讥:网游的成瘾性和危害绝非电视可比,就像鸦片不能和香烟相比一样。
凡此种种。
就这样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对话,道德之矛并不更尖锐,资本之盾也并不更坚实,陶宏开和陈天桥不仅分不出胜负,甚至辩不出一个是非曲直。盛大会继续盈利,但却背上了东印度公司式的骂名;陶宏开会继续理直气壮,但时代给不了他一个成为林则徐的机会。
陈天桥的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位市场营销大师张伟平,他们共同的逻辑是:只要卖得好,就代表这东西好;你们要说别的什么东西才是好的,有本事也卖成我这样;否则,你们就别说我这东西不好。
顺着这样的逻辑,有害的《英雄》和有害的《传奇》一边风靡着市场,一边拨打着批评的羽箭,反而在批评声中越吵越红,上演了文化市场上难得一见的“英雄传奇”。
所以说,陈天桥和陶宏开之争或者张伟平和一干影评人之争,本身都不是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折射出当下文化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包括:
第一,资本拥有空前的发言权,文化产品从对市场的漠视一路走来,目前对市场的强调正处在一个矫枉过正的必然发展阶段;
第二,道德的声音日益低迷,像陶宏开那样强调文化产品的道德说教功能,在某些人眼里甚至会成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