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此坚信不疑(图片来源:新京报)
杨元庆说自己清楚地知道2005年是新联想的破题之年,说得严重一点,新联想的生死存亡,2005年恐怕将是最关键的一年。又到年终盘点时,杨元庆说这一年自己很满意:“联想已经从舆论的低谷进入高峰,进入了一个虽然曲折但却无限光明的起点。开局我们做得很好,接下来我相信会更好。”2004年12月14日,联想股价跌至每股2.275港元。联想在分析师、投资者甚至媒体和舆论的信心指数进入低谷。
但联想2005年随后公布的几份财务报告最终扭转了整个局势。截至2005年9月30日止,联想营业额达285亿港元,增长404%.
联想向世界宣告并购IBM PC业务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打电话给我,政府领导、不甚了解收购内情的联想员工、媒体朋友———甚至还有昔日的竞争对手。他们在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激动、关怀、惊诧、忧惧……
在去年12月8日之前,除了当事双方之外,可能再也没有人能想到,成立仅20年的联想竟敢打IBM全球PC业务的主意。不过这却是事实。而且,一年过去了,正如大家所见到的,联想做得不错,两大巨人资源整合的结果超乎预期。
我还记得谈判桌上的种种艰辛,我还记得消息发布后举国沸腾、举世震惊的那些日子,我还记得在美国政府介入收购交易时自己的心情……这些记忆将让我更加坚定地引领联想战车前行。毕竟,即便到今天,联想的国际化征程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联想已解决了资金、整合、竞争等诸多问题。
并购后,新联想的财务指标全线飘红。不过,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发展,虽然目前联想的业绩表现良好,但必须要让新公司的脚步更稳健。为此,首先要实现两家公司资源的低损耗整合———我们已经做到了。联想调整了公司的组织架构,重点是供应链的优化,从而顺利通过了整合行动中最困难的一环。其次要树立起联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品牌形象———我们正在努力。联想正在优化并移植IBM的品牌内涵,而接下来的2006年都灵冬奥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亦将成为联想的舞台。在联想中国坚实可靠的业务资源支持下,联想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成为全球PC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我对此坚信不疑。
尽管对于公众来说,联想最为震撼的那一刻并不是发生在2005年,但所有理性的观察者们都认为,相对来说2005年对联想而言更为关键。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超级并购鲜有成功案例,包括曾经轰动一时的惠普收购康柏。更何况这还是跨越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以小吞大的一次并购。
并购后刚刚接过联想指挥棒的杨元庆更加清楚这一点,也更明白2005年对自己的关键性。因为联想教父柳传志曾经说,国际化的路,老一辈的联想人迈出来了,但怎么走下去,得靠你们。
联想速度今年早些时候,著名IT分析机构Gartner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说,对于联想与IBM之间的并购交易,持“中立的观望态度”、“并购有很多困难”。随后,投资者对于联想的战略新举措出现信心不足。并购消息传出后,联想在Hong Kong联交所上市的股价便出现了大幅波动,至2004年12月14日,联想股价跌至每股2.275港元。联想在分析师、投资者甚至媒体和舆论的信心指数进入低谷。
但联想2005年随后公布的几份财务报告最终扭转了整个局势。截至2005年9月30日,联想营业额达285亿港元,增长404%.“很显然,目前,联想的进展很顺利。”BNP Paribas Peregrine的分析师Marvin Lo称。而瑞银研究报告亦将联想2007年度每股盈利预测提升了24%,同时把投资评级从“减持”上调为“买入”。2005年12月8日,联想的股价已升至每股3.675港元,较去年飙升了61.9%.上一季度,联想称自己在美国市场并未丧失任何份额。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美洲的利润贡献为2.15亿港元。
只用了半年时间,联想就把原IBM的PC业务从亏损转变成了盈利。
“当年HP收购康柏,用了两年时间消化整合,才最终实现盈利。”杨元庆说,“但联想只用了半年,就把原本亏损的IBM个人电脑业务全面盘活并实现盈利,这样的速度,还没有先例。”这样的速度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奇迹,DELL主席迈克尔·戴尔当时曾预言称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成功机率很小,“在计算机业内最后一次成功的合并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种情况还未发生,至少没有出现长久的成功。”杨元庆用的策略其实很简单,第一阶段保证客户稳定,提升客户满意度。以惠普收购康柏为例,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客户流失达到了30%,联想不能步其后尘。
第二步要实现利润增长,该过程需要2-3年的时间。2-3年之后,迎来第三阶段,即稳定盈利阶段利润和营收增长率基本平衡。
“现在联想走完了第一步,正在顺利地迈出第二步。”杨元庆说,“一切都在按照我们的计划顺利进展,包括更换一位更合适的CEO。国际化这篇文章,联想已经顺利破题。”
新旗手素质五一长假过后,新联想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全面亮相,杨元庆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担任非执行董事。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出任新联想CEO及董事会董事。而在纽约与中国北京和日本的新团队中,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富有丰富国际化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感觉上这段时间,您做事情的风格有些变化。如果说以前是意气风发敢作敢为的少帅,现在似乎稳重许多。
杨元庆说,“联想此前并没有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本土化的团队,在很多领域内,我们是学生,所以我们必须虚心地去学习,去接受,去妥协。”或者这样的“妥协”态度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联想2005年最终成功破题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由于更大程度上注重了沟通和本土化的发展经验,新联想全年人才流失率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