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北京报道(文/张岚):8月3日,联想公布截至2006/07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在当天晚些时候进行的财报沟通会上,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对业绩表示满意,但同时指出,要建立起像中国一样端到端的具有竞争力的业务模式,联想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交易型业务模式的海外扩展还有待进一步实践。
联想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马雪征则透露,重组带来的效益下半年逐渐的显现。但是很多这些效益将用来投资这些区域建设双模式,建设品牌等。
当天,无论是杨元庆,还是联想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或者马雪征都已经明确提出,联想交易型业务模式在全球推广对整个联想未来全球表现的重要意义。这一曾经缔造联想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业务模式,已经成为联想高层管理者心中未来全球成败的关键。除此之外,重组、成本控制、供应链改善也是三人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根据联想公布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营业额达35亿美元,增长38%,其中联想获得纯利润500万美元,每股盈利0.47港分。这一数字好于部分分析师预测。在此之前,有分析师认为联想将连续第二季出现亏损。
“在一季度,尽管全球PC市场增长放缓,但是联想在销量和营业额上均取得了高于业界水平的增长,而且毛利率也达到了14.3%,这是我们去年12个月以来最高的。董事会对此感到满意。”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在点评联想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时做上述表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杨元庆也指出了联想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提出,费用率与业界优秀水平比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12.9%依然是比较高的一个数字。特别在供应链方面端到端的成本依然有很大的改造空间和提升的空间。同时,联想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费用问题是当天被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杨元庆、马雪征均被问起,在利润大幅下跌的背景下,缘何薪酬大幅上扬的问题。对此,阿梅里奥说,我们最关注的是股东利益,我们需要跟市场的薪酬挂钩才行,要不留不住人才。
马雪征则表示,希望薪酬水平跟国际公司的水平相吻合。
在今年年中,联想集团披露的年报显示,杨元庆2005财年的年薪为2175万港元,是前年度的424万港元的4倍多。而联想首席财务官马雪征由前年度的301万港元,跳升至去年度的961万港元。
联想集团总裁兼CEO阿梅里奥表示,联想交易型商业模式的全球推广计划推广进展良好,但交易型业务模式还在积累势头。在交易型模式新建设地区,已经取得积极表现的是印度和Hong Kong市场。阿梅里奥介绍说,在印度我们将联想的二级经销商增加了1/3,在Hong Kong增加了11%。在Hong Kong实现了增长归功于交易模式的推出。而在印度的表现更是超过了当地强劲增长的市场水平。而这一业绩主要归功于交易型模式的引入与联想产品引入当地消费市场。
据悉,联想在今年六月启动的四大举措,即:交易型模式的拓展;供应链的改善;台式机竞争力的提升;品牌建设,其目的就是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提升市场份额,并改善公司的利润率和效益。
根据一季度的财务报告,联想39%的营业额来自于大中华区,在中国市场保持强劲的盈利表现的同时,欧洲、中东和非洲区域以及美洲区都出现了运营亏损。马雪征说,所有三个区域都显示出联想需要继续降低费用水平。
在产品方面,联想一季度52%的营业额来自于笔记本,约5%的营业额来自手机业务,1.9%是服务器、打印机、数码产品等其他业务的收入。马雪征认为,笔记本销售额占到较大比重,对市场从台式机向笔记本转移的趋势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成熟市场。而台式机的表现对新兴市场非常重要,联想正努力提高我们台式机产品的竞争能力。
PC市场方面,根据联想公布的数字,一季度PC销量增长29%,高于市场的增长率。联想预测,其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同期的33.8%达到今年的35.3%。
对于PC市场日益严峻的价格竞争态势,阿梅里奥也表示,联想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应对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压力。
联想财报的数字信息:
2006/07财年第一季度营业额达35亿美元,增长38%
EBITDA(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经营溢利,不包括重组费用)为8,100万美元
除税前溢利(不包括重组费用)为3,400万美元
股东应占溢利为500万美元 (包括重组费用)
每股基本盈利为0.47港仙 (0.06美仙) (包括重组费用)
于2006年6月30日,净现金储备为7.4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