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06年岁末,惠普以2999元的低价推出自己的PC,引发市场不小的震动。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屡试不爽的价格战?这些所谓低价的产品到底反映了市场的何种趋势?
价格降至冰点
如同每一次市场变革一样,价格战依然在今年PC的市场争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年初的万元双核一直杀到4000元以下,其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不仅二线品牌厮杀惨烈,几大一线品牌也战事频频。
5月中旬,当所有PC厂商的双核产品还处于6000元价位的时候,长城电脑率先发动了第一次价格战,推出了一款4999元的双核纯平产品,将双核产品推向平民价位。随后,方正推出了4700元的双核电脑。身为国际一线品牌的戴尔也推出了4999元的双核液晶电脑,与神舟等二线品牌的产品相持平。
面对来自国内市场的竞争,作为国内PC市场老大的联想已经做好两手准备,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后,联想集团每年可节省2.5亿美金的营运成本,联想相关人士称,节省下来的营运成本,一半会用在技术创新和改善赢利成本的控制上,而另一半则将随时备用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多年来,创新与产品差异化一直是联想赢利的关键,而价格战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市场手段,尽管联想不会主动挑起价格战,但要比拼降价的话,联想比他们更有降价的空间。
作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之一,惠普看到了中国三、四级城市的市场消费潜力,在年末召开了“布局区域 引领未来”的区域策略新品发布会,针对区域市场推出了价格为2999元的低价dx2255商用台式机,这是继联想推出2999元的“圆梦计划”之后,国际PC厂商再次把PC产品价格拉进冰点。
低成本和差异化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厂商的价格战呢?当然是成本,只要厂商有足够低的成本,他们就有了足够多的价格空间,也就有了将价格战打下去的资本。那么成本的降低又从何而来呢?经济学中有足够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生产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生产的成本自然就会降低。规模效应就是成本杀手,当一款台式机生产到百万台,甚至是千万台的时候,价格战就有理由打响了。
在市场上出现长相都非常相识的产品时,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肯定要从品牌和价格两个方面来考虑。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包括戴尔、惠普等国际厂商的台式机价格已经打压到2999元,而国内二线厂商也只能够在更低的价格线上苦苦挣扎。不论是国际厂商还是国内厂商都不希望在低端产品的价格战上越陷越深。电脑厂商必须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创新不仅能够与竞争对手形成明显的区别,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脑市场中,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差异化,仅仅靠走规模效应,运用价格优势在市场上有所作为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不断地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当然,规模效应的低成本以及差异化道路的高成本如何协调,每个厂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