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在门户网站中率先推出博客服务后,新浪网近日又正式推出了播客服务。新浪敢为人先跳起来摘桃子之举着实令人称道,但存乎人们心中的担忧却始终难以抹去:新浪播客是否会步博客的后尘,成为主流媒体的延伸和专家明星的发布阵地?好在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的一番话似乎能够打消人们的疑虑。陈彤宣称播客将不会走明星路线,因为它需要更多技术,所以播客明星应该是网络发烧友。
如果说2005年是“博客启元年”,那么2006年应该是“博客勃起年”,在这一年里既有徐静蕾这样的明星博客闪亮登场,也有Acosta这样“大哥大”级草根博客的诞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广大网民的纷纷加入,中国博客得以迅速发展,按照Baidu.com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发展报告统计,截至11月3日,全球中文博客数量达到5230万,国内博客用户达到了1987万人。然而,与此番热闹景象不大相称的是,这一年里却不断传出高晓松、池莉等名人纷纷“息博”退场,加上传言博客的顶梁柱徐静蕾搬家至“鲜花村”暗有另起炉灶之意,2006年似乎又可称之为名人的“息博年”。由于没有回报,一些名人已经把写博看作是一种负担。
博客作为个人心灵的驿站、自我激励的加油站、评说世事的平台,原本是专家明星或普通大众都能享受的天地,然而,在追求轰动效应与商业利益的双重诱惑下,将博客的这一原始功能给异化甚至扭曲了,一些专家、明星的博客受到网站推崇、网民热捧。造成的结果是热了专家或明星的博客、冷了平民大众的博客。如果说这种一冷一热只是停留在点击率多少的表层还好,问题是这种冷热之中却透露出精英与大众网络话语权的大小。
专家或明星的博客受到更多关注,那么其话语权就得到了相应的尊重,而平民的博客由于大多数被网站或网民冷落,其话语权就相应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不仅伤害了平民博客的积极性也缩小了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心理距离。这样其实对于明星博客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著名作家池莉怀着对博客的满怀憧憬之情在新浪开博,点击率和回复率都很高,但是她为什么要息博呢?主要原因是不堪忍受网民对其博客文章甚至是个人的人身攻击,正如她在关闭自己在新浪的博客时说“菜园子似的博客太为繁杂。”
相信持有池莉这样心态而息博的专家或明星不在少数,个中原因除了这些专家或明星的博客本身并没有值得欣赏、给人启迪之处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博客的“无质”火爆激起了草根阶层的集体抵制或怨恨。而且一个不得不担心的问题是在明星“息博”的之后,在模仿学习的作用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博客也可能会偃旗息鼓,因为他们的名气太过微不足道,没有多少人会注意,他们的博客激情也会降至冰点。这于博客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极为不利。
源于大众化网络的博客本应承载起消弥精英与平民心理差距的重任,却在商业化的推波助澜之下沦为了加大两者心理差距的工具,这是网站或博客创立起所料想不到的。面对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破解之道。勇敢的新浪不乏体验大众情怀的商业智慧。这次在推出播客服务之时,明确表示不走明星路线,说明新浪注意到了自身博客路线的不足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出播客这一新兴服务与其说是业务的创新,倒不如说是一种从精英路线到平民路线的修正,也可以说是在精英与大众的话语权博弈之中,平民取得了先机。
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网络传播也不例外,隶属于网络传播的博客、播客之类的新兴媒体当然也应如此。无数事实证明,惟有大众的才有生命力。博客的火爆、超女的走红就是如此。疏远了大众,而亲近于少数精英的网络新媒体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期待我们的博客、播客服务提供商放下架子,把视线和精力倾注到具有无限活力与智慧的平民中来,倘若如此,网络新兴媒体的火爆将会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