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08年3G在部分城市应用的迫近,明年上马3G似乎已成定局。相对移动运营商的保守态度,固网运营商始终热捧3G——这种迫切介入的态度早在几年前就已在不同场合中反复表达。固网运营商对3G的期待无非是希望通过获得3G牌照来开展移动通信业务,开辟新领域、改善其业务收入增长趋缓、缺乏客户增长、缺乏新的业务增长点、APRU值持续下降的现状。但是3G的作用是否真的那么神奇?恐怕到时会令他们失望。
就国际通信市场来看,3G从投入到产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周期,不可能立即就为运营者带来收益。3G自国际电联提出至今,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即使发展较好的运营商都没有扭亏为盈,无论是已有用户还是新增用户的上升比例都远小于2G。其间3G泡沫崩溃,令对3G过于热情的运营商们大吃苦头——业内一些专家的“3G巨亏论”值得国内固网运营商们深思。况且没有2G资源与用户的固网运营商直接上3G也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虽然拥有近1亿小灵通用户以及相应的运营经验,但这无法成为3G网络和用户的基础。2G网络和用户资源是开展3G业务的必要前提,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2G还将与3G共存。
相对2G,3G的“杀手锏”是它的数据业务。但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消费习惯,并且普通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并不足以支撑长期使用数据业务。虽然近年来SMS、彩信等数据业务在国内获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但一方面这些业务还属于低流量的数据业务;一方面语音业务仍是主流,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这证明3G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赢利模式,在还未上3G时过高估计3G将如何如何受用户欢迎,显然是在和自己开玩笑。
可以预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固网运营商借助3G涉足移动通信领域,不但短期内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由于国内消费者的的消费习惯依旧偏向语音业务,反而将会在语音业务上与移动运营商争夺已有市场份额,分流用户造成不良竞争。对消费者来说这也许是件好事,因为会有更低的价格、相对更好的服务以及更多的选择,但对固网运营商本身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相对来说在并不熟悉的基础市场与移动业务运营商比拼,不如发展自己本身资源,寻找新的业务模式与管理体系。这一点上英国电信等一些正在转型的运营商可以给中国固网运营商一些启发。通过转型,目前英国电信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固网运营商,获得诸多美誉。2002年英国电信进行重大改组,这几年里的转型主要包括体制转型、战略转型、业务转型等。尤其是它的21世纪网络,通过一个网络传送语音、数据和互联网业务的全球IP基础设施,使BT客户能够从任何地方使用任何设备以宽带速度接入任何通信业务。中国固网运营商同英国电信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应积极借鉴其经验,进行调整战略目标、重新明确客户导向、调整核心业务结构、开拓无线宽带业务等措施。可喜的是,“由基础固网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口号已在国内提出,但真正实施起来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虽然已经分家,但中国的固网运营商依旧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固网资源。目前基于或与固网有关的业务在业内掀起的热点高潮不断,像IPTV、IMS、多重播放、电子(宽带)商务这样一些业务应用,假以时日都能为固网运营商带来不小的收益。固网运营商不应过于眼红移动通信业务,而荒废了自身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以及无线宽带的逐渐普及,固网运营商专注于固网同样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