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岁末之际,利好消息纷至沓来,很多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都宣称自己实现赢利,一切迹象似乎标明,中国生产的手机已经度过2004、2005年的“冰河时期”,重新进入“暖春”,这也被业内很多人士所津津乐道。中国生产的手机已经恢复元气了吗?笔者不敢妄下断言,但对2006年中国生产的手机纷纷赢利表示谨慎的质疑。
在中国生产的手机纷纷宣布赢利之时,我们却看到,在国际品牌的强力攻势之下,中国生产的手机的市场份额一再下降,甚至降到了历史的“冰点”,如此强烈的反差是因为手机行业的高利润,还是各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的“赢利”存在泡沫?或许这只是各家的“公关词汇”。
不能否认,中国生产的手机复苏是行业的大势所趋,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生产的手机依然处于夹缝之中,十分被动。如今,国际品牌十分注重本土化,中国生产的手机的渠道不再明显,并且国际品牌的销售网络甚至已覆盖到乡镇,国际品牌渠道的下移使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与强大的对手短兵相接。狭路相逢,实力不免逊色的中国生产的手机自然落了下风。同时,国际品牌手机也根据国内消费群的特点,纷纷推出低端机型,加速推动价位下移,争夺中低档市场,加之国际品牌固有的技术、研发优势,中国生产的品牌复辟的步伐并不能让人满意。
当然,笔者无意否定中国生产的手机在2006年所取得成绩,但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媒体工作者,从保护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质疑也并无不妥之处。2006年对于众多中国生产的手机而言,是转型之年,调整之年,虽然困难不少,但同样存在很大的机遇。就在这一年,中国生产的手机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加快,上市新品较多,且市场推广力度的加大导致上市不久的机型就能在排行榜上占据较高的位置,这说明一直是中国生产的手机软肋的产品质量已经重新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另外,中国生产的手机对娱乐、时尚潮流的把握能力进一步增强,娱乐手机、照相手机、音乐手机、智能手机等领域都能看到中国生产的手机的身影,低价不低端更是为其赢得不少拥趸。还有,就是中国生产的手机对成本等的把握也日趋成熟,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中国生产的手机重新叫板国际品牌是个不小的福音。
话说回来,面对国际品牌的咄咄逼人、穷追猛打,中国生产的手机何时才能重新腾飞呢?虽然中国生产的手机已经显露出复苏的迹象,并且形势也在随着大家预期的情况发展,但究竟何时中国生产的手机才能重新夺回失去的阵地,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即使3G到来,也不会成为中国生产的手机的救命稻草,使中国生产的手机一飞冲天,因为3G手机并不可能一步到位,3G替代2G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Nokia等国际品牌也不会轻易放弃3G这块“肥肉”。如果用一句话为中国生产的手机的2006年做结的话,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如果需要做一个展望的话,有一句话最合适——“战斗仍将继续,不到最后胜负难知”。最后,补充一句,中国生产的手机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能只靠宣称赢利的“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