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M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巴斯里在2006Hong Kong电信展上表示,该公司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就将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正式通过合作伙伴销售黑莓智能手机,而在半年前,RIM公司已经通过和ChinaMobile的合作,在中国国内开展了其黑莓移动电邮业务。
但国内移动电邮巨大的潜在市场也已吸引了众多国际巨头的关注,Nokia和Motorola 早已分别推出支持PushMail技术的E系列终端和Q系列终端产品以对抗黑莓手机。
Microsoft公司也正在积极地为手机厂商和运营商提供移动电邮技术和软件产品。占据了全球移动电邮市场大半江山,拥有700多万用户的黑莓手机在中国能够复制它的成功吗?
在目前移动终端日趋开放的形势下,RIM公司的成功无疑是一个异数。
黑莓手机至今延续着较为封闭的发展思路,硬件市场的营收仍是其利润的最大来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如果一个企业想使用RIM公司的移动电邮服务,就必须要为所有使用此项业务的员工购置RIM公司的黑莓手机。
但在中国,RIM公司的这种模式却意外地成为了其占领中国市场的绊脚石。由于至今没有获得信息产业部的销售许可和入网许可,已经和ChinaMobile合作推出移动电邮服务达半年之久的RIM公司,却至今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在国内销售黑莓手机,而支持其服务的其他品牌手机型号也相当有限,其移动电邮服务面临着有服务缺终端的尴尬状况。
与此同时,支持多达几十款手机的ChinaMobile手机邮箱业务在一些地区却发展迅速。据业内人士透露,仅在湖南地区就有超过10万名用户使用此项业务。
此外,RIM公司在其他方面的固执也在影响它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RIM公司与ChinaMobile长达两年之久的谈判中,RIM公司坚持使用坐落在加拿大的服务器中转邮件曾是洽谈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障碍。尽管在这个问题上ChinaMobile最终作出了妥协,但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移动电邮安全问题的担忧。
“RIM公司这样的做法无疑堵死了今后和政府机关合作的机会,也可能会吓跑一部分国内的企业用户。”诺盛电信首席运营官宋永军告诉记者。据调查,黑莓手机目前最大的用户群体是加拿大以及美国政府,美国国会曾在“9·11”事件休会期间,就配给每位议员一部黑莓手机,让议员们用它来处理国事。
事实上,黑莓手机之所以能在美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美国大多数电脑用户都已经习惯了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日常的信息交流,绝大多数的商业用户也将电子邮件看作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信息交流工具。而在中国,由于互联网行业起步远远晚于美国,因此大多数企业对电邮的依存度还很低,就更谈不上需要在无线环境下对电子邮件的需求了。
目前黑莓的手机邮件服务分两种套餐,其包月费用分别为398元和598元,已经接近其在美国市场的价格,高出联通红莓业务10倍以上,而用友新近推出的U-mail类似黑莓的业务,每月的费用是40元人民币,面对的也是企业用户。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企业用户对于价格因素不如消费者那么敏感,但如此高昂的包月费用加上不菲的换机成本也会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